
进入冬天,在安徽省颍上县你会看到一景:沿街栽的5000多棵柿子树,一个个圆滚滚、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树梢,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奇怪的是,大家却只看不摘,要留给鸟儿们当“过冬粮”。
颍上县地处淮北平原,具备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冬天,北方往南迁徙的候鸟途经颍上,加上长期定居在颍上的鸟类,鸟儿们的“过冬粮”成为问题。因此,挂满枝头的柿子对于要前往更南方的鸟儿来说,成为沿途的能量补给站。这种体现爱心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不仅上了央视新闻,新华网也以《暖了暖了!“柿”间美好,鸟儿分享》为题进行了介绍。
颍上县为什么放弃挂在树上的柿子不摘,要留给鸟儿当“过冬粮”?
从经济上看,沿街栽种的柿子树作为集体财产,如果柿子按每千克4元计算,5000多棵柿子树每年生产的75万公斤柿子价值达300多万元。这对刚刚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颍上县来说,是一笔不小且诱人的收入。但颍上县“忍痛割爱”,决定把这些柿子留给鸟儿当“过冬粮”,说明颍上县党委、政府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心。多年来,正是颍上县党委、政府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才有了这样的生动场景。
从生态方面看,到了冬季,在野外小鸟基本上没有什么粮食和水果可吃。众生有灵,如果柿子留给过冬的小鸟吃,不仅会为鸟儿提供食物来源,小鸟也会报恩。小鸟在吃柿子的同时,也会帮忙吃掉树上一些害虫,可以说是一种互惠互利。如果将树上的柿子摘干净,鸟儿们在冬天前往南方的途中就有因饥饿而殒命的风险,来年捉虫子的鸟儿就会变少,继而影响柿子的产量。所以,柿子熟的时候要在枝头留几个柿子,是自古以来的做法,体现了古人的大智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样做符合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据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