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3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专项采风活动”报道(三)
厚植绿色底蕴 擘画蓝天白云
——铜川市大气污染治理媒体采风活动侧记






  1月11日,阳光明媚,冬暖如春。由省生态环境厅宣教中心组织带队的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专项采风活动持续发力,媒体采风团走进铜川市,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低碳环保花园式工厂
  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媒体采风团首站走进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惠塬工业园区的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参观公司低碳智能化工厂。工厂整体建设布局如花园般,植被覆盖率高,绿化面积达到数千平方米。“这工厂环境真适合养老啊!”记者们感叹道。
  据解说员介绍,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5月12日,为北京金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总资产34.8亿元。
  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公司抢抓产能置换政策机遇。2021年6月,总投资近20亿元建成了日产10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同步配套建设15MW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和年处置10万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生产线,关停了原有2条2000T/D、1条4500T/D、1条4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新生产线较置换前的生产线整体节能20%以上。
  该公司遵循突出绿色和智能两大建设理念,引进了一系列智能化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低碳排放和高效节能。
  针对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该公司采用了高效袋式收尘器、分级燃烧及SNCR组合脱硝工艺技术、复合脱硫技术,降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各项污染物排放均达到或优于国家现行排放标准。原料进出厂安装有4个立体洗车台,联合储库设置1个立体洗车台,每日对车辆车轮进行自动强制式清洗数量超过600辆。物料进出口均设有自动感应式堆积门,内部通过加装收尘、喷雾抑尘设施,达到整体密闭、无扬尘外溢。又新增投资1200万元提升联合储库堆棚环境,设置高清摄像头和视频存储设备,有效监控料场车辆出入口等易产尘点和厂区道路。联合储库、原煤预均化堆棚等库门均设置有自动感应式堆积门,安装了6台颗粒物扬尘监测仪,内部通过加装收尘、抑尘设施,达到整体密闭、无扬尘外溢。物料装卸、储存、输送过程全部封闭,无露天储存,尤其是联合储库应用新型智能抓斗,解决了过去装载机人工上料难题。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密监控,该工厂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这种绿色智能的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也为铜川大气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铜川市山水林田湖草大数据管理平台:智慧监管守护绿水青山
  采风活动的第二站,记者们来到了位于铜川市环保大楼的铜川市山水林田湖草大数据管理平台。
  为提升全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2019年,铜川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铜川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大数据管理平台,融合了生态环境系统内部的所有数据,外联气象、水利等部门环境监测信息,实现环保“业务一体化”“资源一张图”。“大数据平台分为环境质量监测、环境监管、行政许可三部分内容。环境质量监测部分包含了水、气、声、辐射等方面的监测数据。环境监管部分包含了污染源企业基础信息,以及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等信息。行政许可部分包含了企业全生命周期内环保基础档案。通过大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实现了生态环境资源的汇聚、交互共享,大数据平台建成后为铜川市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精准执法、精细监管、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铜川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道。
  通过铜川大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显示,铜川市污染源企业308家,重点污染源86家,非重点污染源222家,废水企业121家,废气企业240家。工作人员还为记者们展示了监测系统从发现问题到信息通知,以及执法大队处理的运行机制,并随机调取了一些村镇户外的实时在线监测。
  大气、水、土壤等多个维度的各类环境数据得以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大数据管理平台集中监测和实时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对铜川生态环境的监测能力,为铜川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相关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陕西美鑫和铭帝集团: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1月11日下午,采风团来到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先后走访了位于园区的陕西美鑫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鑫公司)和国家级绿色工厂——铭帝集团有限公司。
  走进美鑫公司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新能源重卡整齐排列地充着电,还有一些充好电的新能源重卡正来来往往地运输着煤炭。据美鑫公司副总经理许敏介绍,铜川市属于汾渭平原关中城市群之一,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铜川市发布的《铜川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23—2027年)》中提出,要持续提高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占比,到2025年,全市煤炭、电力、水泥、石渣等行业以及年大宗货物运输量在100万吨以上的企业清洁运输比例提高至80%以上。美鑫公司以电煤运输为突破口,选择了零污染、零排放的陕汽德龙新能源重卡替代传统燃油重卡,2023年9月共投入50辆纯电动运煤车,承接冶平煤矿到锦阳电厂的电煤运输业务,同时建成300KW充电桩17个,以保障本批新能源重卡每天120车次的运输。从燃料方面,每年可节约2000吨柴油,从排放方面,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400吨,氮氧化物110吨,碳氢化物34吨,一氧化碳420吨,颗粒物11吨。相当于植树43万棵,环保效益显著,为铜川市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大气污染治理贡献了企业力量。
  经过现场参观和与美鑫公司管理人员座谈交流得知,美鑫公司成立于2011年1月,目前下设权属生产企业4家,分别为铝镁合金分公司、锦阳电厂、阳极分公司、矿业公司。通过整合四家子公司各个产业环节,探索出了“煤电铝产业链+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公司有效利用煤炭和电力资源,同时推动铝产业的发展和循环利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找到了新的平衡点。2021年,公司煤电铝循环产业链贯通投产,实现了铜川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减少煤炭运输环节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通过铝电联产实现自发自用,减少电力线损,降低铝镁合金的生产成本,保证铝镁合金项目连续稳定的电力需求。发电后排弃的煤灰渣作为建材资源供应周边水泥生产企业,实现了废弃资源的高效利用。
  “2023年公司累计生产铝产品30万吨,发电69.16亿度。原煤产量完成131.6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68.22亿元,缴纳税金2.02亿元,同时公司所有大气污染物达到超净排放。”徐敏介绍说,目前,美鑫公司锦阳电厂已全部采用了新能源及清洁车辆进行原煤运输,公司大宗物料运输清洁能源及国六以上车辆达到94.5%以上,所有物料全部进行密闭贮存。美鑫公司阳极分公司设计年产30万吨预焙阳极生产线,采用节能减排的罐式煅烧炉技术,煅烧烟气产生的余热进行余热发电。2020年,投资1亿多元在行业内率先对烟气系统进行湿法脱硫提升改造,提升改造后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50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457吨。美鑫公司冶坪煤矿分公司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全矿区已实现了“产煤不烧煤、出煤不见煤”的绿色开采。美鑫公司铝镁合金分公司在国内率先给铝镁合金项目配置脱硫系统,使项目二氧化硫的排放值降低到每立方米15毫克以下,达到超净排放。
  2020年,美鑫公司对照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A级企业标准,投资4500万元进行大气污染提升改造项目,已通过省生态环境厅、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现场核查、认定,等待公示中。
  铭帝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8月,是中西部地区大型的铝型材生产基地,已完成投资9.9亿元,其中环保设施累计投资6704万元,占总投资的6.7%。于2021年1月获批成为铜川市首家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B级企业,目前正在积极争创A级企业。
  “我们一方面从源头减量减碳,利用900度的高温铝液投炉熔化本厂的工艺残铝,达到减少能耗,降低成本的效果;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厂房顶铺11MW光伏,年发电1000多万度,其中近三分之一的电是绿电。此外,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了能耗,获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铭帝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肖优胜介绍说。
  走访中,记者们参观了铭帝集团的铝产品产业链和生产厂区。从小小的手机配件,到生态家居的新材料,再到当下最火热的光伏产业,铭帝集团的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亲眼目睹了生产厂区内提升改造后的环保治理设施以及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记者们不禁感叹企业对环保责任的担当和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
  通过多年来不断引入新技术,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铜川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大气污染物浓度不断呈现下降趋势。其中,PM2.5、PM10等细颗粒物浓度显著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也有明显下降,铜川市环境管理迈出了新的步伐。
  据铜川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战杰介绍,“2023年以来,铜川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年优良天数279天,PM2.5浓度3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7,同比改善1.9%,在汾渭平原15个市区中排名第一,荣获‘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称号”。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以来,铜川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先后38次研究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构建了‘1+21’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体系,常态化执行75311工作机制,成功夺回21个边缘优良天。2024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决策部署,持续调结构、严监管、优服务、强推进,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刘战杰如是说。

(王一)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