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谁的?近20年我们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用专业的话叫“课堂的主体是谁”。我认为课堂就是属于老师和学生的,谁都不是主体。只要以谁为主体,一定是有偏向的。我们要消灭主体感,怎么消灭主体感?一定要在理念上进行改变。
教与学一定是在教师和学生中发生的。一名教师手头的工作主要是四件事:上课、作业、考试、开展学科活动。
这四件事的背后是什么?也是四件事:知识、技能、方法、理念。而这些是不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中间还隔了一层东西,即教学发生的根本因素:每节课的背后是不是有底层逻辑?
那么,好课是什么样的?
要达成知识的有效传递。上课要有效地把知识传递到学生的接受范围内。要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学习,而不是简单把知识当作知识本身来学习。学知识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好的办法是与生活结合起来,这叫学有用的知识,学真实的知识。
有了这个坐标,就能搭建出立体的框架来,这样的课堂一定能促进师生的生命共同成长。教师应该越教书越厉害,这个厉害不是折腾学生更厉害了,而是自己的学问、修养、素养、技能、智慧、理念更厉害了。
我们可以说有好的课,但很难说有好的一节课。一名教师可能很难上出一节让大家都满意的课,但把他千百节的课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课。
我们今天的课堂要规避一些问题。我总结课堂有4个维度的假冒伪劣。第一,以练代讲,教师以为让学生自主动起来,就是让他们自己练,了然无趣。第二,盲目跟风,教师今天听完一位名师的课,回去跟着就这么来,花里胡哨,没有系统。第三,直奔考试,冷冰冰。第四,做白日梦。教师站在讲台上做梦,以为自己讲了很多遍,学生学得很好,结果一考试考得一塌糊涂,然后开始训斥学生,这是自以为是。
好的课堂是要靠教师实现的,而非靠专家。北京四中每年做学生评教,有一项工作是让学生选择10个褒义词里哪个最重要,搞了几十年的调查,得出了每年差不多相同的结论:排在后面的几项每年名次都不一样,但排在前三个名次的每年都一样。而这三项跟我们在教师群里调查的完全不同,教师会把学生认为不重要的事情排在前面。
第一,几乎所有学生都把尊重学生放在了很前面的位置,超过50%的人放在第一位。
第二,80%的学生将学科素养放在前两位,转化成学生的语言:老师你自己能不能多会一点?学生感觉有的教师水平一般,提问都不能超出一点教材。
第三,爱岗敬业。教师要明白,很多时候忙碌与爱岗敬业是两回事,教师要忙在点儿上。
当所有东西好像都不可或缺的时候,什么是最要紧的?根据我多年做校长的经历,我觉得一名教师不违背基本职业操守完全可以成为一位好老师。但是有一条绕不开,那就是教师学科专业的基本素养。
(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