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专项采风活动”报道(六)
西安大气污染防治面面观:全面出击,多管齐下
——大气污染防治专项采风活动走进西安


  2月初,由省生态环境厅宣教中心组织带队的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集中采风活动开启了西安行程,采风当日,天空飘着小雪花,整个古都宁静而平和。采风团先后走进西安市未央区生态委办、经开区草店村安置社区、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总部经济园综合能源供应站,多方面探索西安市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措施与经验成效。
   未央深耕“毛细血管”从“生态意识”到“生态议事”
  媒体采风团首站是西安市未央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未央生态委办会议室的墙上贴满了照片,有党建活动,有未央的生态地图、有各类场站生态治理的记录,还有已经成熟举办的四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的生态环境议事团的活动掠影。
  未央生态委办副主任郭海燕告诉记者,西安市未央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于2020年,未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成员单位包含34个区级部门和10个街办。
  “生态环境关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未央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道路,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为了更广泛更高效地倾听群众声音,探索解决‘民之所想、民之所急’的问题,未央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
  办公室牵头,策划搭建‘未央区生态环境议事团’平台,汇聚未央区以及西安市其他有志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智囊团队。以社区为单位,把企业、群众、高校院所聚集起来,连接政府、企业、学界各方资源,把脉问诊,积极出谋献策,为政府决策提供权威咨询和专业意见,并当好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引导者’,形成关注生态、人人参与生态治理的良好氛围,从而形成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共治的新格局。”郭海燕介绍到。
  自2023年10月以来,未央区通过在社区建立生态环境议事点,打通基层生态环境保护民主议事通道,以生态环境委员会牵头,部门、街道、专家学者、企业、群众共同参与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指导,改“堵”为“疏”,从居民自身需求出发,共商共议居民提出的民生事务,以高水平保护促进、支撑高质量发展,指导各方落实落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生态环境议事团先后开展议事活动四期,一月一期,每期根据群众所想、所急,确定议事主题,让群众利用自身专业领域知识,群策群力,提出当前关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拓宽生态环境议事团的影响力以及受众面,未央生态委办还在未央生态环境议事团基础上成立了未央区生态环境宣讲大使团,宣讲大使通过专业知识和经验,积极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态理念。“下一步,未央区生态环境议事团将链接更多优质‘朋友圈’,以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载体,汇聚起未央区的青年力量、她力量、新经济力量等,形成更多主体、更全方位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起未央区生态环境协商议事的‘绿色引擎’。”未央区生态环境议事团推广大使说到。
  2023年,未央区优良天数241天(西安市优良天数228天),比2019年增加66天,是深耕“毛细血管”最直观的效果。
  经开笃定扬尘差异化管理引导建筑工地“尘埃落定”
  采风团来到位于西安经开区草店村安置社区的施工现场,刚进工地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在线的扬尘监测系统大屏,上面详细显示着实时的PM10、
  风向、风速及噪声等监测数据,工地扬尘问题一目了然。
  “工地的围挡全部安装到位,所有的建筑垃圾都用防尘网盖住了。”据陕建六建的经开区草店村安置社区项目经理权龙介绍,为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扬尘,施工单位专门配置了智能雾森系统,喷淋、冲洗等设施设备,采取了工地路面全部硬化、现场施工物料全遮盖等举措。
  据介绍,为了响应省、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西安市住建局从自身做起,全力提升住建领域施工扬尘治理水平,对全市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实施差异化管理,调动参建单位治理扬尘积极性。减少A、B类工地现场检查次数,加大对C类工地管控力度,为优质工地“松绑”,不达标工地戴上“紧箍咒”,积极引导企业由被动治尘向主动治尘的思想转变。在前期扬尘治理“6个百分百”“7个到位”的基础上,又于2023年8月出台了《西安市建筑工程施工扬尘八个方面加严管控40条措施工作指南》,对在建工地扬尘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细化,根据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工地进行差异化管理。差异化管理采用的是项目申请—专家评定—属地审核—市级备案的程序,将建筑工地分为了A类(扬尘治理标准化工地)、B类(扬尘治理达标工地)和C类(扬尘治理严管工地)。2023年10月底,完成了全域在建项目差异化管理评定工作。目前,西安市住建领域纳入扬尘在线监管的项目1488个,其中A类工地771个,B类198个,C类519个。
  2023年,住建领域扬尘告警数量大幅度减少,全市住建部门扬尘平台二级超标告警数据较2022年下降64.7%,三级超标告警数据较2022年下降80%,扬尘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以“硬支撑”保障天蓝地绿
  在西安“环保智慧大脑中枢”——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的电子显示屏上,密密麻麻显示着优良天数、污染物浓度等各项环境监测实时数据。这个组建于2018年7月的智慧中心,通过加强软硬件平台建设,构建起线上监控指挥同线下网格联动相结合的智慧环保体系。
  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为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据介绍,指挥中心平台包括21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43个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2129家工地联网扬尘设备监控管理系统、1238家企业联网用电监控系统、467个烟火监控点位、遥感监测系统、出租车走航大气监测系统、大气激光雷达走航车等,智慧环保指挥平台将环境感知层数据实时汇集,再经数字化智能分析处理,完成由监测—报警向预警—预测的智慧蜕变,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应用水平。
  2023年,生态环境指挥调度系统共派发、通报环境问题3.83万余起,较好地发挥了市级平台指挥调度作用。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先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中国—中亚峰会”等国家级会务活动提供环境质量技术保障。
  “依靠强大的‘智中枢’调度处置能力,指挥中心已成为西安市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的司令部,指挥平台已成为响应全市人民生态关切的‘环保110’。指挥中心通过指挥调度对各类系统发现的异常数据和环境问题经过‘自动告警+人工筛选’形成具体任务后,一键派发给全市1200多名网格员,网格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限时办结,实现了污染案件全方位、全流程、高效率闭环管理。2023年,全市网格员巡查污染源单位108万余次,上报案件23万余件,派发各类调度任务共计22424件。”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给记者介绍到。
  据了解,指挥中心还充分利用各项生态环保科技推动公众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通过持续深化开展探秘“环保智慧大脑”公众参与系列活动,举办环保沙龙、生态环保教育课堂,“检查+宣传”工作模式等形式,引导公众感受西安生态环保科技魅力,动员社会各界自觉践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积极营造了人人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同时,开通“西安生态环境”抖音号,打造《智慧说环保》品牌栏目。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寓教于乐,让生态环保意识和建设美丽西安行动深入人心,助力美丽陕西和美丽中国建设。
  1月24日,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授予“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基于指挥中心“硬支撑”的生态环境感知能力,西安市生态环境治理决策变得更加科学,实现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助推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向好。
   沣西新城综合能源供应站:集成新能源,巧用地热能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总部经济园综合能源供应站于2018年建成,被评为‘国家级新区清洁能源示范工程’,集成应用了中深层地热能、太阳能、冰蓄冷和智慧管控系统,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最大程度上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沣西新城总部经济园综合能源供应站吴裕彤告诉记者。
  通常情况下,地面每向下100米,温度升高1-3摄氏度,2000多米的地热温度是50多度,通过特制管材把地表水引入地下,再将受地热升温后的水循环上来后供暖给社区用户。这便是西咸新区全面推广的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供热技术的原理。
  地热能供暖项目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运行成本低等特点。“目前这个总部经济园的综合能源供应站项目占地面积0.83公顷,建筑面积达10400.63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是2311.71m2,地下建筑面积是8088.92m2。建筑的高度大概是 9米,总热负荷是31000kW,总冷 负荷 达到46100kW。项目将会安装5台3517kW的无干扰地热供热机组,还有30个无干扰地热供热换热孔,同时还会有4台双工况离心 机组,每 台容 量是1900RT。屋顶还将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可以为69万m2的建筑提供冷气和热气。”能源公司的负责人介绍到。
  2020年5月,西咸新区将“地热能+”多能互补创新成果成功输出河南郑东新区近2000万m2建筑。2022年1月,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根纽工程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项目建设取得圆满成功。沣西能源供应站地热能无干扰供热技术,目前累计推广应用面积约2600万m2,其中已建成项目约1000万m2,供热效果良好。
  据悉,在生态环境效益方面,沣西新城总部经济园综合能源供应站项目以地热能清洁利用为特色,无干扰地热供热和双工况机组供冷均消耗电能,不消耗任何化石燃料。电能主用市政电,光伏耗能为太阳能,光伏发电量计入能源站,供能源站照明等用电使用。用数据测算,以2000万m2建筑为例,一个采暖季(四个月)相比燃煤锅炉供热,可代替标准煤约32万吨,减少CO2排放量约86万吨,减少SO2排放量约2720吨,减少氮氧排放物约4990吨,减少粉尘排放量约3070吨。相当于种植712万棵树的全年生态补偿量。
  无论是未央区的生态环境议事团、经开区的工地扬尘治理、西安市环保综合指挥中心的“硬支撑”、还是西咸新区“地热能+”多能互补创新成果,无不彰显着西安市在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全面出击的态度和多管齐下的手段。通过此次大气专访采风活动,记者深刻感受到了西安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2023年,全省环保人共同努力,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王一 记者 王程鹏)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