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
提笔忘字、开口忘词的现象正变得愈发常见,逐渐成为一种席卷当代人的新“脑病”。
当代人有了新“脑病”
调查显示,在1000多位受访的年轻人中,超四成表示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用笔写字变少或遇到过词不达意的情况;38%有过提笔忘字,35%觉得写作困难;还有不少人发觉自己出现逻辑混乱、懒于表达、离开表情包就无法交流等问题。
话到嘴边,为什么想不起来?
过多使用社交网络
能语音就不打字、能打字就不写字;只输入拼音首字母缩写就能跳出候选词……久而久之,手和脑都在变懒。
另外,部分人聊天时过于追求“网感”,故意使用错别字、乱改成语、用字母代替汉字等,在离开网络环境、面对面交流或写作表达时难免出现大脑“短路”的情况。
网络语言不同于现实语言表达,语言连贯性下降,会降低思考和交流的频率,反应变慢后倾向于躲避交流、行为退缩,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社交焦虑作祟
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少了网络媒介作为缓冲,说话前就需要再三斟酌、小心谨慎,想要避免说出令人尴尬或不合时宜的话语。
若长期为社交感到焦虑,可能导致社会支持不足,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人际关系不佳,令人感到孤独、无助和缺乏希望,进而影响个人的工作、生活,甚至心理健康。
保持语言能力的人更长寿
语言运用能力是评估精神状态、感知能力等的重要依据,还与寿命息息相关。
英国剑桥大学人口研究所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显示,与沉默寡言的老人相比,能言善辩的老人平均寿命要长8.4岁。
从内在来看,不能熟练使用语言,也可能产生语言机能退化的问题。由此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拒绝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进一步封闭自我。
专家们表示,日常生活中做到四点可活跃思维:
多读、多写、多说
读写说的练习能让大脑接受更多信息刺激。可以记录日常、设定阅读目标,沟通或演讲前多练习。
保持独立思考
打破接受碎片化信息的现状,有意识地保持独立思考;跳出从众效应,坚持自己的观点,多用积极正向的语言。
多参加线下活动
面对面交流时,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做好回应,努力锻炼表达能力、提高社交技巧。
集中注意冥想
找一个幽静不易受干扰的环境,保持良好舒适的坐姿。闭上眼,深呼吸,放松下来,感受自己的呼吸。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特定对象上,如呼吸、身体某部位或某种感觉。
在练习初期可能会分心,注意力不断从选定的对象上转移出去,要去识别过程,再将注意力转回。这个过程能增强注意执行控制,培养专注于特定目标的敏感度和稳定性。
(田雨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