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魅力令人喜
当我们面对语文的时候,就是面对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创造——语言。在语言的内核中,积淀着人类最古老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成果。它比金刚石更坚硬,历千年而不腐;比锦缎更柔软,呈异彩而不妖娆。它像长江黄河,奔流不息;像山间清泉,潺潺流淌。它的凝固力无与伦比,可以使最活跃的思想和灵感固化为文字的雕像;它的激发力同样无与伦比,可以在文明的化石中激发出活的思想。
人类的文明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人之为人,就在于他每天都在呼吸这文明的空气,语文就是这“空气”中的重要成分。我们的生活之流永远在奔腾不息地流动着,语文也在流动着。
语文学习让人忧
语文是生活之流中最活跃的元素,它滋养着生活之流,也被生活之流所滋养。我们对语文的学习永远不够,很多同学认为:“语文学习很难刀下见菜,有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多记一些历史事件。”更有甚者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正因为这样,在语文学习中有人干脆放弃,以至诵读字音不准、书写缺笔少划、作文错别字连连、病句不断等等,基础是愈来愈差;有的同学略好一点,虽然学语文,但学习缺乏自主性,语文知识的获取仅限于课堂,课外阅读较少,对名著名篇了解甚少,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对语言学以致用呢?面对新的课改形势与更高的教学要求,我们该怎么直面语文呢?
语文学习得法于其内
针对幼师学生语文学的现状,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以资借鉴。
1、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你的普通话说得如何?你的钢笔字写得如何?你写作文或写信是否常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错别字?你注意纠正过这些错别字吗?语文的基本功所指范围较广,但我以为以上所问的四点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
平时常听中央电台的广播和看电视台的节目,留心学习他人正确的发音及朗读的技巧;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晨读习惯,努力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平时书写要讲究文面。写字,应写规范字,书写字体端正、美观大方。虽说电脑普及,人们写字的时候大不如以往,但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定会显得你身手不凡。规范书写亦会大大减少作文中的错别字。
2、优秀诗文勤记诵
有些学生小学、初中时能背诵许多诗词美文,但到了高中差不多都淡忘了,为什么?主要是因为没意识到在脑子里装些诗词美文的重要性,只记不用。试想,在写“勤俭”为主题的作文时能引用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写春天的散文时能引用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写青年人应树立远大理想的文章时能引用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写人际关系的文章时能引用陶铸的“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些名诗名句,那么,阅卷的老师能不眼前一亮、心头一喜吗?
3、报纸杂志常翻阅
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含有大量信息,其中亦不乏语文方面的知识。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期会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我们也能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光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我们都能够收益良多。所以,有看报纸杂志习惯的人,其语文基础一定不会差。我们还应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剪报——看到好文章就剪下来,贴在自己的语文摘抄簿里。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你会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而骄傲。当然,看多了,最好还能向报社投稿。要知道,绝大多数作家都是这样起步的。
4、看书买书做书虫
喜欢看书的人,情操会更高尚些,眼界会更开阔些,语文知识也会更丰富些。为什么马克思、毛泽东的学识那么渊博?这是因为他们都是一只十足的“书虫”。毛泽东就曾经说过:“我的文学功底之所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对书的爱不释手。”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得好:“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所以,多进阅览室,多去图书馆,你会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近年来会考、高考都比较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写作能力,喜欢看书、勤于思考的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一定不会差的。
5、语文笔记贵坚持
许多学生做语文笔记,习惯于记些课文的标题、作者、时代背景、段落及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抄完后学生不爱看,考试前对复习也没什么帮助,久而久之使得学生误以为学语文是枯燥乏味的。其实,语文科是中学所有学科里内容最丰富、趣味性最强的学科。那么,语文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记呢?语文知识点(含各知识点的概念、运用实例、高考例题等),诗词名句、对联、名人名言,佳作美文及写作技巧归纳,病句搜集,文学常识……这些值得我们抄在语文笔记簿上。
6、课外练笔不放松
任何一个人的写作水平,都是在勤奋练笔中提高的。若仅寄希望于每学期的几次作文训练就想把文章写好,那是不可能的。一高考作文得满分的学生在介绍经验时说:“我根本没有被‘高考作文’的大帽子吓倒,我只是把高考作文当日记来写的。”写多了,思维也就敏捷了,写作时便会“文思如泉涌”。
7、生活处处皆学问
校园里的墙报,街上的招牌,旅游景点里的楹联,报纸上的广告,庙宇里的碑文……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是个大课堂,“万物皆书卷”。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沟通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带着感情领悟到的东西、与实际生活感受交融了的东西,才是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
8、听好每一堂课
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得于课堂。语文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抑扬顿挫的朗读,循循善诱的讲解,无不引导我们去感悟语文。同时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出自古今中外文学名家之手,我们上课时实际上是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去结识这些文学名家。如何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呢?简而言之要做到四动:动耳、动脑、动口、动手。
古人云:“勤奋若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见其增。”沉心语文,灿若花开。用虔诚之心,洞察其中端倪,体察语文之乐,瀚海国学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