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心灵导航
“心病”常来自童年
  如果一个家庭“病”了,孩子往往会第一个出现“症状”。一般来说,心理障碍的形成与以下四种童年经历有关。
  童年早期遭遇心理创伤
  童年早期的自我意识会依附在成人的主导下,一旦遭遇严厉的惩罚,如性虐待、精神虐待、躯体虐待等,只有惊恐、愤怒等负性情绪,却无力反抗。如没有及时进行心理治疗,这种痛苦会伴随着孩子成长,在外界其他负性事件刺激下出现攻击性行为。
  亲子分离,被父母忽视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要经历童年的依恋期,这对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合理的情绪管理、良好的适应能力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过早成为留守儿童,或家长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陪伴,或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出现依恋关系断档期,孩子容易出现无助、回避、焦虑、恐惧、自卑等负性情绪体验,缺少安全感,人际关系很弱,缺少面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过度溺爱,容易脆弱
  对孩子过度溺爱,更多源于父母的代偿性行为,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的孩子缺少责任感,更缺少边界意识,做事往往没有底线。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给其一个成长的空间。
  控制,是爱的“紧箍咒”
  很多家长表面上对孩子爱护有加,实则是为了弥补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的遗憾,表现为很早给孩子规划起人生道路,对孩子的行为和兴趣进行过多干预,就连空闲时间玩什么、与谁玩都严格控制起来,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会备感担忧、焦虑,担心不能达到父母的预期,长期下去容易成为“空心人”,不知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生活越来越枯燥,情感受限。
  家长要先与孩子“解绑”,治愈自己的心灵,同时用欣赏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长,不要凡事为孩子做主。如果孩子已经成人,但仍然依附在家长控制的权威下,生活中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决策,家长可适当放手,给孩子试错的机会,鼓励其独立行动。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一旦发现孩子莫名哭泣、发脾气或者退缩,要耐心询问,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

 

(曹大刚)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