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换季的时候,人们的穿衣总会进入一个互不理解的状态。街道上擦肩而过的路人,可能一个早已短袖短裤上身,另一个却还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同样的天气温度下,有人觉得冷,冬装不肯脱下;有人觉得热,早早衣着轻薄。
我们并不是直接感受气温,冷热的感觉是皮肤表面的温度带来的。皮肤通过温度感受器来感知温度,温度感受器是一类特殊的离子通道,存在于皮肤、粘膜、内脏和下丘脑,可以感受到冷、凉爽、温暖、热。
造成人们之间体感温度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体脂百分比(体脂率)、表面积与质量比。体脂率越高意味着身体中的脂肪越多,身体储蓄的热量越多。同等体重下,表面积越大,皮肤表面积越大,向外辐射的热量就越多,散热也就越好。
另外,基础代谢比较高的人需要散发的热量比基础代谢低的人要多,当外界温度升高,阻碍散热时,更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热。这也是为什么体重高的人,包括肥胖者和肌肉量高的人会更怕热。同时,一些疾病性表现也可能影响体感温度。所以生活中,即使同处一个空间,大家在对温度的感知上也不同。
造成春季人们乱穿衣的还有气象原因。作为四季中气温变化最无常的季节,春天时常给我们一些惊喜。前一天还是艳阳高照、暖意融融,第二天就乍暖还寒、阴雨绵绵。我国的春秋季是同纬度国家中气温变化最剧烈的。每到春季,暖气团开始反攻,冷空气势力减弱。白天最高气温回升快,夜间最低气温回升慢,因此春天昼夜温差非常大,并且偶尔到来的冷空气也会打得人措手不及。
正是因为春天天气变化大、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古人就认为“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从健康科学的角度来看,“捂一捂”是有必要的。
春季的天气,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同时这样的变化也令室内外的温差比较大,不少人会有“屋里比外边冷”的感觉。所谓“春捂”,就是让人不要过早地脱掉厚衣服,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变冷。“秋冻”也是类似,自然界降温很快,但不适宜过早大量增加衣物,让身体得到耐寒锻炼,增强体质。或者说,“春捂秋冻”是人们的一种生活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切忌盲从。
那么,到了季节交替,气温起伏明显的春季,我们要如何穿衣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春季穿衣的要点。
洋葱式多层穿衣法
春季昼夜温差大,早晚体感依旧有些寒凉,因此可以采用洋葱式多层穿衣法,便于根据温度和环境随时增减衣物。
“上薄下厚”穿衣法
按照中医理论,春季穿衣应“上薄下厚”,因为下身离心脏比较远,血液循环比上身差,容易受到风寒侵袭。春季穿着应注意,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寒从脚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
灵活穿衣法
不同年龄的人,春季的穿衣各有不同。老人与小孩都是需要关注的群体,家长们可以在冷空气来临前的一两天,适当给孩子增添衣服,及时在早晚温差大的时候增减衣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机体抵抗能力变弱,体温调节功能降低,皮肤汗腺萎缩,冬怕冷、夏惧热。因此在穿衣时多选择暖、轻、软、宽的服饰。同时要特别注意身体重要部位的保温,保护好上半身的背部和上臂,下半身则要注意腹部、腰部和大腿的保暖。
春暖花开固然让人期待,但也不要忘记春天“我行我素”的气候特点,牢记春季穿衣指南,避免风寒感冒。
(据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