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陕西依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家精神宣教活动,逐步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打造成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实训地、科技工作者国情研修的教学点、青少年爱国主义和科学教育的第二课堂、社会公众红色旅游的新打卡地,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正悄然形成。本版将我省部分入选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做以简要介绍。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前身为1996年设立的“钱学森业绩展室”。1995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具有百年历史的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被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同年,“钱学森业绩展室”设立,并于1996年对外开放。2016年,为庆祝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西安交通大学对“钱学森业绩展室”进行改扩建,于2016年4月6日重新开放为“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展览侧重于展示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实践基础、理论体系及钱老晚年在集一身学术大成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的超前眼光和对教育现状的深刻思考。“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交大历史上的杰出校友,激励所有交大学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报效人民”,沿着钱学森走过的道路奋勇前行。
西北大学博物馆 西北大学博物馆是以西北大学为依托的一座大型综合类高校博物馆,位于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现有馆藏文物、标本5000余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充分发挥西北大学百年薪火相传下的自然学科特色和文物藏品优势,突出“文明之光”主题,将“科技文明”“生态文明”以及“人类文明”之光进行独具匠心的展示,让观众得以一览亿万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的地球生命奇观,触摸千百代华夏腹地史迹般的文明创造菁华,追寻百余载郁郁学府薪火相传的艰苦奋斗历程。博物馆还以开放的姿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多角度、多方式、多侧面地向广大师生及社会观众展示西北大学的教学、科研成果。
除了4个常设展览分馆(校史、地球、生物、历史)外,博物馆还另设有丝绸之路之丝路遗珍馆、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及宗教美术馆3个专题陈列。其中,校史馆和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是发挥科学家精神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馆以肇始发源、百折不回、旧貌新颜、繁荣发展、英才辈出、殷切期望六部分内容,展现百年老校的沧桑巨变、杰出人物、丰硕成果和文明校园,写照以往,昭示未来。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通过珍贵的书稿笔记、论文真迹、入党志愿书和简朴的生活用具等物品,展现了侯伯宇不平凡的一生。
此外,西北大学博物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还组织举办了丝路丹心——黄文弼与丝绸之路特展、“凝聚少年心,赓续中国梦”主题研学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实体化的基地场馆,对科学家精神进行具象化、可触摸的表达,在全社会凝聚思想共识。
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

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全面展示了学校教育救国、航空报国、军工强国的历史,展示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骄人成就。校史馆分为“序厅、追根溯源、雄鹰展翅、翱翔腾飞、奔向一流和春华秋实”六个部分。在校史馆中,展陈了以国立西北工学院师昌绪、高景德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抗战烽火中夜以继日奋发苦读以求科技报国的感人故事;华航师生顾全大局、毅然西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伟大壮举;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师生忠诚奉献、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工信楷模”“三秦楷模”陈士橹、“娃娃教授”黄玉珊等教育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张立同、徐德民等教授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突破科技领域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精神;歼20总师杨伟、运20总师唐长红、直20技术负责人邓景辉,ARJ21总师陈勇、C919基本型总师韩克岑、CR929中方总师陈迎春等一大批校友淡泊名利、为国铸剑的奉献精神;歼7E研制团队、歼10工程团队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国测一大队精神展览室 国测一大队精神展览室始建于1990年,经历次改扩建,现位于西安市碑林区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办公楼5楼,建筑面积约955平方米,展陈面积约870平方米,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国测一大队精神展览室设有“矢志不渝 为国测绘”“艰苦奋斗开路先锋”“甘于奉献 薪火相传”“党建铸魂 政治保障”“为国测绘”“国之大者”“精测六合”“图上山河”“锚定方向”“时空基地”等多个展厅,是一个聚合了以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原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简称国测一大队)为代表的陕西测绘党史党建、测绘历史博物、测绘科技体验、测绘精神传承、测绘荣誉、英烈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测绘科学精神教育展示基地,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回信。国测一大队精神展览室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弘扬“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为主题,展陈了品主要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回信、题词,测绘英烈事迹,不同历史时期测绘队员使用的测绘仪器、装备、观测手簿、野外生活用品以及介绍测绘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图文展示等。展览室由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主管,国测一大队负责具体运行和宣传,拥有专业的讲解人员团队。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坚守使命·为国授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位于渭南市蒲城县,依托国家授时中心长波授时台旧址而建,分为地上一层和地下三层,深达22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设有“国家之需、‘326’精神、玉汝于成、国之重器”四个主题展厅,气势恢宏,展品丰富,以长短波授时台建设任务为主线,充分展示了以苗永瑞院士、戴中溶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群体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崇高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现代时频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展品不仅有在先进技术被全面封锁的年代完全自主研制的关键设备,还有大量文献资料和科研工作者的书信、手稿、证章和图纸等,还原了当时的地下工作场景,并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观众展示授时技术的工作原理。“326工程”的建设过程充满艰辛,科研条件极其简陋,以苗永瑞、戴中溶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授时人努力拼搏,从无到有建成新中国第一代长短波专用授时台,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培育形成的“326”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位于宝鸡市凤县凤州镇,依托于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打造的航天精神文化体验区,集中呈现了红光沟067基地干部职工心系祖国航天事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屡创奇迹的感人故事,全面展示了红光沟067基地在科研生产和精神文化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红光沟作为我国航天液体动力之乡的精神内涵和形象魅力。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创建于1965年,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研制基地。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一期于2021年7月23日正式开园,内有红光沟航天精神展览馆及党员宣誓广场。其中,展览馆包括三线伟业、志在青山、攻坚克难、科学管理、辉煌成就、抗洪壮歌、逐梦远行、精神高地8个展览室,将红光沟时期积累的精神财富、文化成果、研制经验、管理案例系统地归纳展陈。
2023年7月22日,文化区二期开园。二期建设以201洞(原泵水力试验室)和张贵田院士旧居为主,201洞现已建成以沉浸式体验、场景体验为主的展区,内有三线建设及英模故事、液体动力发展历程、航天重大工程、探索航天未来、感悟航天精神等多个分展区。在原11所生活集中区、张贵田院士生活过的宿舍原址等当年生活工作场景的基础上,文化区二期还打造了科学家精神现场教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