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张祎豪)4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情况。近年来,我省发挥陕西传统工艺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作用,也提升了陕西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能力。
体系构建日臻完善。我省现有12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有51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2024年新公布国家级生产性示范基地4个。设立3批次省级非遗工坊155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9个,非遗研究基地、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150个。命名非遗特色示范县、镇、街区67个;“非遗在社区示范点”22个;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陈列场所总数达1500余个,为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产业转化成绩斐然。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积极推动传统工艺拓宽传统工艺产品消费渠道和市场,省文旅厅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藤编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意见》等一系列措施和办法。2023年,全省有250余家工坊共带动12.5万人次就业,人均年增收3.48万元。先后建立了千阳刺绣、凤翔泥塑、富平石刻、羌族刺绣、绥德石雕等多个非遗产业园,成为地方经济支柱。“咸阳茯茶”获2023年陕西省“最具成长潜力商标”,总产值达20亿元,综合产值超3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带动效应全面凸显。省文旅厅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好非遗的整体带动作用。精心搭建陕西文旅惠民平台并专门打造全省非遗商城利民惠民,今年春节期间投入财政补贴569万余元,发放惠民券7.82万张,全力提升了人民群众在非遗中的参与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积极推动非遗进景区,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陕西故事。据统计,2023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7.2亿人次,同比增长106.58%;国内旅游收入6578亿元,同比增长150.63%,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均实现翻番。在这份成绩单中,以传统工艺为主的非遗产品、研学体验等,为陕西旅游经济发展贡献了新的力量。
下一步,省文旅厅将发挥陕西文旅资源禀赋优势,继续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办好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24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打造丝绸之路非遗展示交流中心新的文化地标,激发文旅发展新活力。精心办好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202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土库曼斯坦文化年等活动,深入挖掘非遗资源,持续做大做强西安鼓乐、陕北民歌、汉中藤编、咸阳茯茶等金字招牌。积极利用“国风·秦韵”“欢乐春节”等对外交流品牌,持续扩大陕西传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富集非遗资源,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以非遗为亮点的文旅融合新业态,让非遗在旅游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