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陕西科研团队在鼻科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本报讯 (霍强)近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郑国玺、副研究员张亚带领的医工交叉团队利用基于影像资料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和体外仿生实验相结合手段,成功预测了不同中鼻甲手术后雾化给药的最佳粒径。该突破性进展有望填补我国鼻腔给药装置开发领域空白。
  张亚介绍,我国慢性鼻窦炎(CRS)患病率约为8.0%,且这一比例在逐年攀升。慢性鼻窦炎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也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资源消耗。其中,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CRSwNP)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既往研究发现,即使经规范治疗,CRSwNP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高达55.3%。
  “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术后最主要的控制方法就是鼻腔给药。传统鼻喷装置仅可将药物递送到鼻腔的前1/3部位,同时由于缺乏颗粒物在群体鼻腔中沉积分布的精确评价方法,给药粒径不合适,传统鼻腔雾化装置难以将药物有效递送到鼻窦炎黏膜炎症负荷所在的中鼻甲、鼻窦鼻道复合体区。因此,制备高递送效率的鼻腔给药装置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张亚说。
  团队研究发现,不同中鼻甲手术后雾化给药的最佳粒径为18—26微米。因此建议将鼻腔雾化器给药粒径重新设置,有望解决传统雾化给药效率低下的问题。上述重要进展以“不同术式中鼻甲切除术后雾化颗粒在鼻气道内流动和沉积的对比研究”为题发表于国际鼻科学排名第一的杂志《鼻科学》上。
  “该研究不仅体现了跨学科合作在解决复杂医学问题中的优越性,也展示了鼻腔空气动力学方法在鼻窦炎手术设计及提高术后给药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下一步,我们将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早日造福患者。”张亚说。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