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群里听人说要拍摄一部关于东雷大型抽黄水利工程的电影,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40多年前。
那时不叫抽黄,而叫“黄高抽”,是把黄河水引到渭北的旱塬上,以利灌溉合阳、澄城、大荔、蒲城四县农田。
彼时,我正上中学。关于“黄高抽”兴修过程中典型的人和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记得我们邻村西习村的美女习竹文,年仅18岁,锦瑟年华,就奔赴“黄高抽”工地第一线,在施工过程中,因山体出现滑坡,导致塌陷,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村的辛养民,我们村的韩胜利,都是为修建“黄高抽”牺牲的。“黄高抽”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那年,我曾随家人去大荔王彦王完成生产队分配的“黄高抽”高干渠土方任务。目睹千军万马用扁担挑,通过架子车拉的壮观场景,我更加体会到修建这一水利工程的艰辛与不易。
印象最深的是上高一那年暑假,我被生产队队长派遣去乌牛“黄高抽”工地,支援正在进行的工程大会战。记得那时,去“黄高抽”乌牛工地是没有汽车的,自己是一大早吃过饭后带着被褥,乘坐着生产队安排的毛驴车去的。毛驴车在路上七扭八拐,我也搞不清东西南北,坐在车上昏昏欲睡。毛驴车晃荡了大半天,快吃晌午饭的时候才到目的地。我们的任务是往工地的机坑里运送施工用的水泥。一百来斤重的水泥袋,别人能轻轻松松地双手各提一袋,或者用胳肢窝各夹一袋,而我双手抱着一袋水泥,走起路来全身打颤,晃晃悠悠,感觉特别吃力,唯恐自己稍不留神跌倒在地。还有,那时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晚上就住在就地搭建的帐篷里面,铺一些麦草打着地铺睡觉。我常常夜不能寐,耳边萦绕的是花脚蚊虫的哼唱声。白天吃饭,允许学生娃吃两个杠子馍,而我连一个也吃不下。喝的也是口味咸糙、混浊不净的水。最令人难受的是我竟然水土不服,时不时地要呕吐上一阵子,本来就不强壮的身体愈加虚弱,根本无法适应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生产队领工的人看到我实在吃不消,便把我换回了家。虽然我只在“黄高抽”工地第一线待了短短的十来天时间,但却留下了终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步入花甲之年,心中一直有个愿望,想去当年自己奋战过的“黄高抽”工地走走看看,可一直没能如愿。现在听说要拍摄关于“黄高抽”的电影,自然激动不已。
东雷大型抽黄水利工程不仅是一座福泽旱塬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更是一座镌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的宏大丰碑。我期待能尽快看到这部令人热血沸腾,赞美普通劳动者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