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水润长安育桃李 躬身科研为民祉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

  李佩成出生在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部的乾县,那里因为严重干旱少雨,曾一度被称为“干县”。1944年夏天,9岁的李佩成去杨凌探望在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务工的表哥,沿途看见渭惠渠里清澈的灌溉之水和学校花坛前喷珠吐玉的水龙头,内心十分震撼。这一切在自小习惯了家乡赤地千里景象的少年心里埋下了一颗“寻水源、解水荒、安民生”的志愿的种子。
  1952年,李佩成怀揣年少时的梦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北农学院,并以全优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水利系的一名教师。1963年,李佩成远赴苏联进修学习。他在留苏期间提出了“割离井法”和新的井流理论,并整理成专著《地下水非稳定渗流解析法》。其理论探索涉及数学、物理、水力学等多个学科。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扩充知识面,为后来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留学回国的李佩成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八百里秦川正是他大刀阔斧施展拳脚的场地。从1967年到1979年的12年间,在三秦大地上,只要有农村井场、水库和农田基建工地,就有他的身影。在家乡乾县,结合黄土旱塬的实际情况,他和同事们一道研发出了黄土辐射井。这是一种特殊的井型,由大口竖井和若干辐射状的水平集水管组成。由于这种井型适应了黄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性,出水量比其他井型大8至12倍。不断喷涌的水流进了龟裂的土地,也滋润了父老乡亲的心田。这项发明突破了“黄土不能成为含水层”的传统认知,并被推广到10多个省市,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此期间,李佩成还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水力积分仪的组装。水力积分仪的应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西安因城市规模扩大过快、地下水开采过量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水荒。李佩成前瞻性地提出“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及相应技术方法,即把秦岭峪口的水“长藤结瓜”,通过自流引入西安市区。方案被采纳后,西安市的水荒很快得到缓解。
  1997年,一次在野外考察煤矿污染情况时,李佩成发现在看似生态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人的心态和社会世态的大问题,于是他开始思索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并敏锐地提出“三态平衡”的观点。
  纵观李佩成60余年的科研生涯,无不闪烁着哲学思维的火花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光芒。他狠抓人才培养,开设新专业、开办多个实验基地,提倡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始终坚持工作在第一线,教材自己编,授课亲自上,全年无休。他忘我工作的精神在学校广为流传。他常对学生讲:“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最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
  2003年,69岁的李佩成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国家给予的至高荣誉看作自己事业的新起点。李佩成院士公布了自己的“113553规划”,即在当选院士后争取头脑再清醒10年,再给国家提10条重大建议,再完成3个较大的科研项目,再出版5本著作,再培养50名研究生,再发表30篇论文。
  李佩成的一生始终与水为伴。从童年时潺潺涌动的清澈好奇之泉,到科学的春天里冰雪消融的希望之水,直至后来汇聚而成的科学的海洋。他是哲学家,拥有博大的人文情怀,如水般通透豁达。他更是科学家,以开拓创新的气概、超前的战略思维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忱之心,浇灌科学的沃土,披荆斩棘,永不止步。
  

(何丽文)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