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小学阶段不仅是人成长过程的重要阶段,还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传统文化教育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能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研读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使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课堂上得以生动、有效地展开,实现小学生和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首先,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资源。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绝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这些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展现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和高尚情操。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熟读成诵,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然后带领他们品味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解读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和哲理思考,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诗画结合、情境表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略诗词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篇幅较短、难度适中,但内容又涵盖了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寓言哲理等多个方面,如《司马光砸缸》《守株待兔》《杨氏之子》等。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学生能够初步接触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代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主旨,同时结合现代语言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汉语的发展变迁。此外,还可以通过探讨文言文中的人物品质、事件寓意,引导学生领悟古人智慧,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最后,语文教材中穿插了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如《狐假虎威》《亡羊补牢》《曹冲称象》等,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地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智慧谋略和生活哲学。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故事续写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类似情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融合。
二、开展主题式的教学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堂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式,它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主题式教学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开展。
1.结合单元主题开展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诗词之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会”“书法大赛”等活动。活动开展前要注重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比如在教室布置上,可以悬挂一些古代书画作品、摆放传统工艺品、播放古典音乐等。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2.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活动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基因。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课文、童谣与诗词,如《端午粽》《春节童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这些内容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
因此,教师要紧贴教材中关于传统节日的课文内容,策划并组织学生参与系列主题活动。如端午节前,教师可通过课文《端午粽》引出端午节的来历并讲述屈原的故事,然后组织学生一起包粽子,体验糯米、粽叶、馅料的搭配与包裹技巧,了解各地不同的粽子品种及其寓意;中秋节时,开展“中秋诗会”,引导学生学习与月亮、团圆相关的古诗词,夜晚在户外举行赏月活动,鼓励学生即兴吟诗作赋,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情境;重阳节时,安排登高远足,讲解重阳习俗的由来,让学生在登高过程中吟诵有关诗词,体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境,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些主题活动,能够让小学生在浓郁的气氛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结合汉字教学传承汉字文化
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通过系统地传授汉字的起源、演变历程、构造原理以及汉字形、音、义、典等特点给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将汉字的教与学提升至文化传承的高度。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短视频、AR、VR等特效技术,生动呈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等早期形态的演变过程,在多维环境中让文字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交融,从而让这些古老的文字活跃起来。例如,结合教材中涉及的历史文化的课文,如讲述商周历史的篇章,展示相应的甲骨文或金文例字,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古老文字的象形特征与原始风貌。通过动画、视频或交互式软件,动态演示汉字从图画符号逐渐抽象化、规范化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汉字从具象到抽象、从复杂到简约的发展规律,领略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
其次,深入解析汉字的构造原理,特别是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并结合部编版教材中的生字教学实例进行讲解。例如,在教授“木”字时,可展示其甲骨文形态,直观展现其象形特点——像一棵树干直立的树木;再如“休”字,通过解析其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现了人在树下休息的场景,以此说明会意字的特点。对于形声字的教学,如“河”字,讲解“氵”表意,表示与水有关,“可”表音,让学生理解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还能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汉字是富有逻辑与民族智慧的语言符号系统。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和思想,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措施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素养,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精神动力的“铸魂工程”,也将增强文化认同的精神传承。
(西安高新第五小学 何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