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重点关注
三秦大地深绿版图再萌新绿


  4月,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林场,10万亩樟子松已抽出新梢,满树的雌雄球花争奇斗艳。
  从黄沙飞舞到绿波荡漾,从荒山秃梁到层峦叠翠,经过70多年不懈努力,三秦儿女在千里风沙线上构建起一道道绿色屏障。陕西省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球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如今,这片土地再战荒漠化治理,深绿版图持续萌发新绿。
  从南到北,新的征程。陕西各地紧盯全年造林440万亩、退化草原修复2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3万亩的总目标,治沙造林热潮不断,力争春季完成60%的任务,全力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重点区域直面治理难点
  经过多年治理,目前,陕西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别还有3975.29万亩、1834.92万亩;剩余造林绿化空间还有3070万亩,多为裸土地、岩石裸露地、盐碱地等立地条件差的区域。陕北可用于造林的空间则多为50亩以下的地块,造林成本高。
  “剩下的5.13万亩流动沙地和100万亩重度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省防护林建设工作站站长张社朝说,陕西荒漠化、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北部长城沿线及附近地区,少量沙化土地分布在关中东部。区域之间的差异意味着面对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
  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区域功能定位,陕西将68个县(市、区)划分为3个治理区,对应部署了三大战役:毛乌素沙地防沙治沙攻坚区实施沙化土地全面治理攻坚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攻坚区实施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攻坚战,关中生态经济协同推进区实施渭北旱塬植被恢复攻坚战。
  三大战役战什么?沙化土地全面治理攻坚战即将全省仅剩的5.13万亩流动沙地和15.09万亩半固定沙地全部固定;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攻坚战即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重度以上荒漠化土地基本治理;渭北旱塬植被恢复攻坚战主攻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和矿山生态治理,全面修复现有退化林,将林草覆盖率提升3个百分点,达到22%以上。
  “三大战役围绕北部治沙、中部治理水土流失、渭北旱塬植被恢复而开展。”张社朝说,榆林市治理任务涉及两大攻坚区,毛乌素沙地防沙治沙攻坚区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全面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以及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攻坚区通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提升生态功能。
  3月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部署推进14项重点行动,确保打赢陕西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创新升级激活建设动能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几字弯”攻坚战意在河,根在岸。
  在40多年三北工程建设实践中,陕西省锐意创新、提质增效,不断寻求荒漠化治理的最佳方案。
  在黄河“几字弯”中心、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大漠与黄土高原交汇,黄河流域面积占陕西省黄河流域的30%。经过70多年努力,榆林已治理93.24%的沙化土地。
  “今天的榆林依旧是‘几字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全省40%以上的造林空间和99%的沙化土地都在这里。”张社朝说,在创新治沙造林机制、培育防沙治沙新动能方面,榆林市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榆林市曾涌现一大批治沙典型,当地如今也不断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陕煤集团、华能集团等多家资源型企业纷纷加入,反哺生态治理。全市形成了小户成大户、大户带万户的全社会防沙治沙新局面。
  2020年以来,榆林先后有55家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累计完成营造林111.7万亩。
  在引入社会资本的同时,榆林市也在积极探索林草碳汇防沙治沙,把“碳库”转化为“钱库”。
  2021年,榆阳区率先开展林业碳汇试点,成立了全省首家碳汇金融服务中心,首批发放3单林业碳票,监测期碳减排量5747吨,价值14万余元。2022年,启动碳汇林建设工程计划,新建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项目1.9万亩。华能陕西榆阳电力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计划5年内营造碳汇林15万亩。
  “这15万亩碳汇林,体现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华能陕西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开发经理贺子涵说,目前,巴拉素林场五十里沙工区已完成华能碳汇林3万亩,共栽植樟子松99万株、紫穗槐443万株。
  “榆阳区林业局计划用5年时间,集中连片建设碳汇林业示范基地20万亩,实现沙地治理和储碳固碳双重目标。”榆林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刘姝玲说。
  离开榆林,黄河直入延安。
  长期以来,延安针对森林分布不均、南北差异明显的实际,分区治理、分类施策,北部白于山区以人工植树为主,南部天然林区以调结构、提质量为主,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则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
  “白于山区、土石山区立地条件差、土壤贫瘠,我们创新运用截干、覆土、覆膜、蘸泥浆、垒石坑、客土回填、栽植容器苗、抗旱技术等办法,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延安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高健表示,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植树造林2800多万亩,植被覆盖度跃升到81.3%,昔日荒山秃岭成为陕北林草资源最富集的区域。
  黄河晋陕大峡谷韩城段,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会看到道路两旁的侧柏、白皮松等林木长势良好。
  “苏山是黄河西边的第一层山脉。”韩城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徐英武说,黄河沿韩城市东部贯通南北,沿线第一山脊直观坡面缺林少绿、土石裸露,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2020年,韩城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对黄河韩城段沿线的土崖荒坡荒沟、退化湿地、高崖天际线及入黄一级支流沿岸等区域实施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我们动员全市69个部门、单位及沿线企业,组织党员干部、企业职工义务植树,栽植并管护三年,累计造林3100亩,形成了黄河沿岸30公里长的绿色屏障。”徐英武说。
  同样地处关中平原的铜川市,是座资源转型城市。矿业开采曾为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采矿后留下了煤矸石山和裸露山体。
  如何给“工业伤疤”披上绿色?近年来,铜川市因地制宜、因害施策,通过覆土植树种草等措施,累计修复废弃矿山22处,治理水土流失2400平方公里,成功转型为绿色生态之城。
  荒漠变绿洲,是几代人的梦想。从毛乌素沙地南缘到黄河岸边,一幅幅山青水绿、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生态产业探索步履不停
  生态优势为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机会。
  近10年,陕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全省特色经济林面积由1781万亩提升到2144.79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由515亿元提升到1612亿元。
  各地不断探索,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渭南市澄城县庄头镇柏门村,满眼黄土中格外显眼的是成片的连翘。澄城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是陕西第二大太阳能高值点。“澄城县花椒、苹果等产业一直没有形成气候,近年来随着收购价下降,百姓种植意愿愈发不高。为了突破这种困境,澄城县选择把中药材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持续扩大种植规模。”澄城县林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军明说,连翘既是乡土树种,也是经济树种,这两年效益很好。第一年种下,第三年就可以结果。全县已新建产业基地3600亩,栽植了50余万株。
  “五一”假期,位于渭南市大荔县苏村镇沙苑的金沙岛景区游人如织,西安及周边游客蜂拥而至。这是关中唯一的沙丘平沙地带,因为水源丰富,显得与众不同。
  随着渭南重点发展沙漠旅游,沙苑成为特色旅游胜地,2024年春节假期就接待游客11.5万人次。目前,大荔县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28个,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营业收入近3亿元。
  在榆林市小纪汗林场一望无际的樟子松林中,一抹抹深绿格外显眼。“这是我们在樟子松上嫁接的红松,已经10年,开始挂果了。”刘姝玲说。
  2013年,榆林市在小纪汗林场樟子松造林地实施嫁接试验。“由于当时的接穗储运技术粗放,嫁接成活率不到60%。”小纪汗林场党委副书记王建东说,“经过10多年的试验改进,现在,嫁接成活率达到90%,可以正常越冬过夏,正常开花结实。”
  “自然生长的红松进入盛果期需要40年,嫁接后大概10年就开始挂果。”望着树上结出的松塔,刘姝玲脸上洋溢着喜悦。
  樟子松林间有密实的植被,风吹林草动,沙尘不再起。只有脚下松软的感觉,仍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一片沙地。片片樟子松和林业人的坚守,带来了上述改变。接下来,这片土地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让人愈发期待。

(据《中国绿色时报》)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