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讲究预习的原则与方法将会让语文这支“曲子”演奏得更和谐、美妙。
关键词:预习 指导原则 预习方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
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教学是从学生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须知,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养成预习习惯十分重要,讲究预习的原则与方法将会让这支“曲子”演奏得更和谐美妙。
首先,课前预习者是学习主动者,因为他可与老师“同频共振”。
在课堂教学中,“同频共振”是指当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时,师生间就会产生认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共鸣”,师生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针对于课前预习而言,预习者是主动者,他能主动地参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与老师实现“共鸣”。
在学习新课之前,如果孩子预习了,就对老师讲课的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在课堂上会有所侧重地听讲,而且思维会一直跟随老师,即是我们常说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学生在课前做了认真预习,发现了疑点、提出了问题,做好了听课的准备,学生在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一个问题,最好是一个高水平的问题,会感到特别的自豪。长期以来,课堂学习的成就感会转化为独立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其次,课前预习要有指导原则。
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原则为前提,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
再次,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把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一读、二圈、三写、四记、五读背、六疑思。“一读”就是读预习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二圈”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三写”即在课后生字表中写好拼音组好词,这一过程需有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四记”即想办法记下生字词,在词语库记下好词语。“五读背”即读课文并背下好句段,在其右边画出。“六疑思”即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
课前预习,除了上述的读书式、工具式、质疑式预习,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归类式预习、合作式预习、开放式预习等。归类式预习是指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师可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自主预习其他文章。开放式预习是指让学生到课本、工具书以外的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如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即可培养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