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益生菌具有调节人体健康作用的认知逐渐加深,多元化的益生菌创新食品涌现市场,成为备受关注的功能性食品原配料。我国益生菌行业经历了前期的持续创新,目前正在向产业成熟期快速过渡。笔者从专利角度对全球益生菌领域研发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相关专利布局,以期为行业提供参考。
国内行业蓬勃发展 益生菌(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通过定殖在人体内,改变宿主某一部位菌群组成的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其主要功能有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肠道菌群结构平衡等。继酱油中加铁、食用油中加维生素A和面粉中加维生素B1之后,作为公众营养改善项目,我国从2007年起陆续在乳制品、婴幼儿食品、饮料等各类食品中添加益生菌。
从全球来看,国外益生菌产业起步较早、技术较成熟,占据优势地位。1935年,在乳酸菌饮料养乐多问世时,益生菌就已经开始走向产业化;1966年,德国特福芬已经在婴儿奶粉中添加活性益生菌。法国拉曼、丹麦科汉森和美国杜邦(丹尼斯克)等企业占据了主要的上游产业市场。
相比而言,我国益生菌产业起步较晚。2001年,我国首次规定了益生菌的定义。2010年,我国发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将包括乳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21个菌种纳入可用于食品的菌种范围,益生菌的食用在我国才开始正式起步。2022年该名单更新至17个属的38个菌种。
专利申请趋势与之相对应,我国在食用益生菌领域的专利申请大致从2000年出现,2010年以后随着市场消费升级开始显著增长,2017年达到峰值后,每年相关专利申请量维持在2000件以上。2000年以来,我国创新主体共提交专利申请2.8万余项,占全球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52.7%。20多年来,我国创新主体提交的相关专利申请量稳步增长,逐步占据了该领域专利申请的主导地位,有效推动了食用益生菌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益生菌补充剂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专利公开情况来看,2000年以来我国公开了2.3万余项专利,远超第二位。可见,随着我国食用益生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也成为该领域专利申请的热点目标国。
整体来看,乳制品是全球益生菌最重要的应用领域。益生菌专利布局多集中在乳制品加工制作、生物生长调节、医疗卫生以及生物酶等领域。
核心专利加强布局 从相关专利IPC分布来看,我国相关专利主要集中于益生菌在乳制品、食品产品中的单一复配添加应用,而在新型益生菌开发和原料制备工艺方面的专利布局较少,这也是目前益生菌菌株和原料高度依赖国外企业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我国更新的《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中的14个菌株,仅有1个本土菌株“鼠李糖乳酪杆菌MP108”,其他均为国外企业所有,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益生菌本土化是我国产业的发展瓶颈。
另外,我国益生菌领域创新主体在国外布局的专利大多集中于益生菌在乳制品等食品中的复配添加应用,新菌株开发和制备技术方面的专利布局较少,这也说明我国创新主体国际化布局尚有短板。与之对比,以瑞士雀巢、法国达能、美国杜邦和丹麦科汉森为代表的国外头部企业都开展了全面的全球化布局,在我国布局了大量的益生菌原料和相关食品的专利,同时在益生菌研发的各个技术环节也都有所涉及。
(据《中国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