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秦科技群英传
解科学之难题而不舍 持学术之精神以永恒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


  1952年,陈志南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自小受家庭环境影响,他的理想是考入重点医科大学,像祖父母一样成为医生。1968年,陈志南赴农村接受再教育,两年后参军入伍。他通过了部队组织的文化课程选拔考试,考入解放军兰州军区军医学校,后又考入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医疗系。在学校学习的五年时间里,他刻苦努力,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知识,为后来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9年,陈志南从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毕业后,留校到训练部病理教研室做研究工作。他在那里掌握了病理专业基本技术和病理工作任务,了解了病理研究发展趋势,并对肿瘤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确了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
  在那个年代,肝癌发病凶险、进展快、死亡率高、治疗效果差,且我国是全球三个高发地区之一。陈志南带领的课题组开始瞄准肝癌方向进行研究。为了早日获得特异性单克隆细胞株,他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2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长达16小时,先后制备了抗铁蛋白、肝癌细胞膜抗原等单抗。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做了几万个克隆,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87年获得了在肝癌组织高表达、正常组织低表达的单克隆抗体HAb18。
  1991年,陈志南拿到了“863计划”生物领域一个大课题,并担任课题组长。他和团队不顾个人安危,在放射室身着铅衣不舍昼夜地工作。面对艰苦的研究条件、高强度的工作以及漫长的研制过程,陈志南甘坐20年冷板凳,冲破重重难关,终于在2007年,首个肝癌单抗靶向药物“利卡汀”成功上市。与传统抗癌药会在起效过程中把好细胞和坏细胞同时杀伤相比,“利卡汀”只对癌细胞起作用,对正常组织细胞影响很小,且对肝癌术后抗复发有显著的效果,是全球第一个专门用于治疗肝癌的特异性抗体靶向药物,也是国内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类药物。陈志南还首次在国际上解析了HAb18G/CD147这个复杂糖蛋白的胞外段晶体结构,使得该研究真正走向了中国制造。
  2007年,陈志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大家眼里已颇有成就的他一刻未停,又展开了新的研究课题。陈志南先后于2009年和2015年获得“肿瘤相关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相调控机制”“炎—癌生物信号交互调控癌进展及阻抑治疗分子机制”两项“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他在转化研究方面,先后研发了18项生物技术药物和产品,同时时刻关注国家战略层面的需求,带领团队针对恶性疟疾致病机理开展攻关研究,历经8年,成功研发了红内期抑制性抗体药物。
  陈志南院士无论工作再忙,时刻都在紧抓人才培养,无论是新一代的学科学术带头人,还是青年学术骨干,亦或是每一名研究生,他都用心为他们规划未来、指点迷津。近年来,他的团队成员先后入选国家级、军队级人才20人次。
  对科研事业坚守执着之心,对科研探索永怀希望,是陈志南院士多年来对自己和他的团队在勇攀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勇毅前行的内在动力。他说,“弘扬科学家精神,啃‘硬骨头’、闯‘无人区’,让科学研究从实验台走到病床旁,这是新时代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必然使命。”他破解生命科学难题的执着和担当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

(张一曦)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