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秦科技群英传
胸怀强国梦 丹心铸钢魂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杰
  关杰1939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一个华侨家庭,少年时期随父回国读书。1958年,关杰考入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进入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工作(原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关杰进入研究所后被分到了连铸组。所谓连铸,即连续铸钢,在钢铁企业的生产中,需要把高温钢水冷却成常温的固体状态,要使钢水快速、连续性地在强制冷却的流道内铸成钢坯,需要一条精密、高效的生产线完成,这条生产线就是连续铸钢设备。1965年,关杰被委派参加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冶金工业部组织的联合设计组,开发重钢10米弧半径,2300mm宽,板、方坯兼用型连铸机,他由此成为我国最早参与连铸设备研发者之一。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重点引进项目——“武钢1700工程”蓬勃开展,工程中使用的连铸生产线引进自德国。新的设备并非拿来就用,还要在学习和利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进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改进和提高。如何让这套装备国产化,是当时亟须解决的问题。据关杰的同事回忆,当年的重型院人才济济,然而关杰很快脱颖而出,承担起了这套国产化装备——“新R6m弧半径连铸机”的总体设计,并成为新R6生产线的技术负责人。
  1986年,关杰作为总设计师,负责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攀钢1350毫米板坯连铸机成套设备的设计和研制。这条设备当时造价超过了五亿元人民币,参与的科技精英来自全国十多个单位,仅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先后派驻的科技人员就达百余人。关杰高效拆解任务,注重发挥团队作用,在为我国设计制造同类设备积累宝贵经验的同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历经8年不懈奋斗和团队的艰苦付出,攀钢1350毫米板坯连铸机于1993年10月顺利投产,这套连铸机采用多项国际先进技术,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作为我国第一套年产量百万吨级的连铸机,一举扭转国内大型板坯连铸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为中国连铸装备国产化道路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该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机械部科技进步特等奖。然而每每提及这些荣誉,关杰总是功成不居,一再说道,是众志成城才取得的成就。
  关杰院士在学术方面成果卓著,并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的低调性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习和工作中。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学习外语。除大学时就掌握的俄语外,他先后自学了英语、德语和日语,以便能及时查阅国外最新资料、掌握连铸发展的新动向。当被问到能否给青年科技工作者一些建议,关杰院士认真思索后回答说:“要坚持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管是青年还是‘老小孩’,新的技术不断更迭,不学习行吗?”
  1997年,关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六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先后参加和主持了近30项连铸装备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开展多项新技术研发,屡获重要成果,使我国连铸装备保持在世界前列。近年来,随着产能持续提升和装备发展,关杰又继续带领团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耄耋之年未有松懈,他依然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能与连铸结缘是我三生有幸,为连铸奋斗终生是我唯一的选择。”

(张一曦)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