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名称:卫星遥感高值区(彭山区)。”信息化平台显示,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一重点地块在第5轮次远程监督帮扶中被划定为“高值区”,主要污染物为NO2。
这一信息源于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组建的在线专班。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深化技术探索,构建大气远程执法监管体系,着力提升大气环境执法监管效能。
“如何依托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提供的线索调动各方形成合力,助力企业精准治污,找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和探索的。”四川省眉山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以下简称“眉山市支队”)副支队长郭双全说。以问题为导向,“眉山路径”渐清晰。
上下联动,助力企业解难题 “接到任务后,我们联合专家团队,利用VOCs泄漏检测仪、风速仪等设备,对区域内的28家企业进行排查,发现一家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存在有机废气收集风速不达标等问题,并据此对企业开展监督帮扶。”眉山市彭山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周思宇回忆道。
在执法人员和专家的帮扶指导下,该公司积极配合,制定整改计划,开展整改工作。
据悉,除在管道口增设阀门外,该公司还主动增设高效率环保设备,于2023年12月被认定为重污染天气绩效B级企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益双赢。
对眉山市支队来说,远程监督帮扶成效“看得见”。结合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在信息化平台上远程发布任务,为地方指明了重点排查区域和对象。
主动作为,举一反三强自查 据了解,除指定任务外,远程监督帮扶还鼓励地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选问题点位,主动开展自查。
数据显示,眉山市自查点位达97个,通过自我加压,强化职责,助力大气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对辖区企业进行摸排时,执法人员发现一家电池生产企业存在未安装治污设施的问题。“企业应当安装并正常运行治污设施,这是企业应当履行的基本环保义务。”眉山市支队东坡大队执法人员徐圣贤说。
企业工作人员介绍,此前由于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认为企业在封闭式厂房内作业,配料环节产出的粉末未排入外环境,在设备改造后未及时将原有的治污设施还原。
“这就是我们新安装并投入使用的装置。”工作人员指向管道旁一个蓝色的移动布袋除尘装置,“感谢执法人员的普法宣传与帮扶,现在安装了这个装置,可以将产生的粉尘经布袋收集后全部回收,不外排,既减少了对外环境的影响,也确保了车间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多方合作,集中力量办大事 借助科技力量手握“重点”,并不意味着可以稳拿“优秀”。眉山市的实践经验表明,要想实现“精准发现问题、高效解决问题”的目的,还需形成工作合力。
“前期我们曾出现过一些问题。”郭双全坦言,“在前三轮次远程监督帮扶中,眉山平均每轮次仅发现问题16.7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出现前两轮次突出环境问题数为零的情况。”
为此,眉山市生态环境局成立市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眉山市支队牵头,抽调局综合管理与监测科、法制与信访科、大气环境科、环境监测站等部门业务骨干,并邀请环保专家加入,专人负责日常工作。
实践中,多方携手合作的理念贯穿于眉山市远程监督帮扶工作的全过程。“我们建立了‘二移交+四审核’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实现环境问题发现、移交的无缝衔接,以及环境问题整改、督办、销号、考核的闭环管理。”
调整工作思路与措施后,眉山市远程监督帮扶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以第5轮次为例,眉山市发现突出环境问题更加精准高效,问题数达24个。
2023年,眉山市共参与了10轮次远程监督帮扶、5轮次“冒泡”站点和卫星遥感污染高值区域排查任务,发现问题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
“通过监督帮扶等系列举措,2023年,眉山市累计抢回43个优良天,消除3个重度污染天,超额完成成都大运会保障任务,蓝天白云归来。”眉山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朱雪千说。
(李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