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商洛市山阳县人民医院中村分院的病房窗户,雨水像蚯蚓一样在玻璃上爬动。
土桥村二组73岁的郭德生安静地躺在病床上休息,床头固定着一个自动控制输液器,每分钟只能输入十滴药水。这是护士根据医嘱设置的速度。
“这里条件好,医护人员都很用心,我才入院第四天,感觉治疗效果明显。”患有冠心病的郭德生,以前发病总是去县城住院,经过几天治疗,他对卫生院有了迥然不同的认识,“现在卫生院有专科医生,药品齐全,诊疗水平也提高了,家门口看病很方便。”
近年来,山阳县持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重心下沉,积极倡导“美丽乡村、健康同行”服务理念,以乡村振兴“千万工程”为主线,以“健康示范村”创建为载体,强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群众看病该去哪里? 优化镇村就医环境,全新医疗条件给老百姓吃上“定心丸”
漫川关镇水码头社区的乐长根为了给老伴徐大香治疗贫血,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去县城住院还是就近在卫生院看病?和大多数群众一样,乐长根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
“要不是合作医疗,鬼都不来卫生院。”对于几年前的医疗环境,72岁的乐长根至今记忆犹新,“过去住院无人照管,没有好药,住上十天半月,咋来的最后还是咋回去。”
有趣的是,原本并不看好卫生院的乐长根却把老伴送到了山阳县中医医院漫川关分院住院治疗。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的态度由冷变热?
“全县实施医疗一体化,中医院的医生下基层看病,他们的水平让人放心,啥药品都有了,关键是离家近,看病花钱少,现在的服务态度没啥说。”陪护在病床旁的乐长根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事实上,从2023年6月起,山阳县县域医共体建设步伐快马加鞭,医疗资源重心下沉,镇村就医环境持续改善,已经给老百姓吃上了“定心丸”,群众该去哪里看病,乡镇卫生院成为首选目标。
据了解,山阳县将县镇医疗机构整合为1个紧密型医共体,明确两个牵头医院,建成双“1+9+4”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由一个总院联系9个乡镇卫生院,与民营医院和疾控中心等4家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另外,全面推进中心卫生院管理圈,由综合实力强的中心卫生院就近托管服务能力弱的一般卫生院。医共体内,在行政、人员、业务、药品、财务、绩效、管理、信息等方面实行“八统一”管理,县域就诊率和基层就诊率分别达到93%和67%。
同时,山阳县建成县、镇、村三级协同的“四高共管八病同防”慢病管理服务体系,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
在山阳县中医医院漫川关分院当了9年院长的姚广宝记得,在县域医共体实施前,医院只有4个科室,平均每月住院人数约20人。
“现在我院科室增加到12个,基本满足了群众就医条件,目前住院病人达75人。”姚广宝对卫生院的发展信心十足,“我们通过健全专科,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持续优化医疗服务,努力打造一座有温度的便民医院。”
激励机制如何创新? 全面落实“两个允许”,改变过去只卖药不看病的“躺平”观念
农村学校学生少之又少,乡镇卫生院病人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优质资源不均,另一方面是激励机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021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
“我们在县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全面落实‘两个允许’,创新分配制度,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摒弃‘躺平式’工作作风,倡导价值创造,激励医护人员担当作为、奋勇争先,让他们精神上受鼓舞,物质上得实惠。”山阳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龚忠涛说。
山阳县全面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卫健、人社、财政、医保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县医管办下发了《医疗卫生单位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了按岗取酬、按工作绩效取酬的新型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和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等为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各单位将收支结余按规定提取各类基金后,剩余资金用于发放职工奖励性绩效,充分调动了广大医护、公卫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山阳县卫生健康局医改办主任张炜看来,科学的分配制度是激发医护人员工作热情的催化剂。
“过去卫生院就诊的人少,我们以公卫服务为主,每月工资发4000多元。现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了,虽然工作任务重,但每月能拿到6000多元工资。”对于目前的收入,山阳县中医医院漫川关分院护士潘书苗觉得,付出与收入成正比例。
干与不干不一样,快干慢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在山阳县医共体信息系统,记者清晰地看到每家卫生院的日门诊人数、住院人数、门诊住院收入、药占比和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等数据。“原来只有工资,没有绩效奖金,缺乏工作动力。现在推行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优绩优酬、责益相符的激励措施,医护人员工作热情普遍高涨。”张炜说。
服务能力怎样提升? 医生敢担当善作为,群众就近就地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在山阳县人民医院中村分院,两台救护车整装待发。前排大楼分布着急诊、外科、内科、中医馆等7个科室。穿过门诊楼,后院的四层职工宿舍也改建成了住院病房。
“如果患者突发疾病,我们会立即响应,车上配备有急救设备和药物,30分钟内赶到现场。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同时通知村医3分钟内采取措施,县医院总院1小时增援,确保群众生命安全。”中村分院院长叶鹏对急救流程如数家珍。
山阳县高效推进急诊急救体系建设,一改过去120急救车从县级医院出发的惯例,按照一支急救队伍、一间抢救室、一辆救护车、一部急救电话的“四个一”要求,在全县18家卫生院建设标准化院前急救站,在244个公有制村卫生室建设急救点,构建起新型急诊急救服务体系。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山阳县制定出台了《山阳县人才强卫十条措施》,聚焦紧缺专业、关键岗位骨干,有序招录,靶向引才,柔性引进21名知名专家,发挥人才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在采访过程中,医生敢担当善作为的事例屡见不鲜。“我下基层以前,只对骨科业务感兴趣,下派卫生院后,给了我学习锻炼的机会,现在啥病都能看。”山阳县人民医院骨科支医大夫党世伟坦言。
医护人员作为与否?服务能力有没有提升?一组数据给出答案:
2024年1—6月,实施手术70余例;一年前每月住院病人50人,一年后每月住院病人260人,门诊病人数也翻了3倍……
叶鹏告诉记者:“我们增添了医疗设备,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学习超前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服务,让群众就近就地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据张炜介绍,山阳县稳步推进“1+N镇村一体化”医疗服务,通过整合镇村医疗资源,建立健全“以县带镇、以镇带村”的医共体服务链条,推行健康一张网、就诊一张卡,诊疗信息共享,基层检查县级诊断,检查结果互认,真正解决了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计划在医防融合上下大功夫,强化健康教育‘六小工程’,推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四高’管理落实落地,引导群众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减少或杜绝并发症发生,坚持预防为主,整体工作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建立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努力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不生大病。”龚忠涛说。
(记者 彭军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