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应用型高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董事长赵超立足本校特色发展,提出了“三结合五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旨在通过教学与培训的结合、专业与职业的结合以及实习与就业的结合,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实战能力,为学生赋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该理念是本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式的基本原则。
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学院教师主动学习,深刻理解理念内涵,积极统筹教、训、学、践四个重点环节,重点把握学生与课堂、思维和能力、筑基与发展多维元素,构建了“433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过程覆盖。
一、构建四阶递进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和创新创业实践要求,构建“通识教育+技能培养+项目实践+孵化培育”四阶段的实践课程体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创新创业实践全过程融入学生培养。
一阶段全面开设素养课程,包括《军事理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纪律观念和行为习惯,积极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阶段全面开设创新创业技能课程,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与实务》,与专业融合进行专业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训练,训练成果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
三阶段打造“一院一精品”的创业选修课,专业与创业充分融合。引入合作企业共同开设选修特色创业班,包括《互联网+大赛项目打磨实战》《创新创业训练营》,让学生系统性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进一步凝练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四阶段对优质项目培育孵化,开设《创业十八般武艺》《创业二十问》,让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帮助学生项目落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二、打造三元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保障体系
积极与政府对接,搭建校、企、政沟通的链条和桥梁,打造校企政三元联动的实践保障体系,建立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文化氛围。
建立了政府与学校间政策接引和科研支撑的体制机制。加强创业政策解读与宣传,让师生知政策、懂制度,减小项目落地的难度;建设陕西公众素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为教师加强研究实践搭建平台。
健全了企业与学校间人才交流和项目互动的格局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践指导,建立创业导师库。
深化了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的管理水准和保障力度。出台了创新创业“十四五”建设规划、成立了由校领导挂帅、二级院及职能处室主要领导组成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陆续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TBL团队学习空间、PBL互动分享空间等一批实践场地。编写了《互联网+大赛实践指导手册》(上下篇)一书,系统梳理了创新创业比赛的类别,为学生提供大赛流程指导和技术服务。
三、打通“三园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路径
将大学生创业实践路径进行分级规划,参考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创业实战三个阶段,构建“三园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路径,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给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全场景实践空间。
优化创新创业课内实践内容,夯实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结合应用型课程建设原则,对《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基础与实务》两门必修课进行内容梳理,整理知识点、技能点,对标创新创业比赛需求,以项目市场性和创新性为主旨,优化创新创业课内实践教学内容,重构了实践项目设计,通过“课、训、赛”的形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现理论到实践的提升转化。
鼓励扶持建设创新创业社团,加强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以社团为支撑,以竞赛为引领,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鼓励学生项目实践落地。修订了《第二课堂学分置换管理办法》,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园入驻管理办法》,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丰镐创造学社等16个专创融合社团,开展“互联网+”、三创赛、挑战杯等10项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创新创业讲堂、成果展示等活动120余场次/年。
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做深第三课堂的育人作用。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39个,基本覆盖了我校各学科专业,建设了省级众创空间1个、与西咸新区创新创业产业园合作建成创新创业实战基地,实现了项目走出校园、走向市场,为学生项目孵化落地创新创业企业助力。
随着创新创业育人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创业团队都踊跃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创业实践中来,“三个结合”有效打通了专创融合的实现路径,助力师生完成创新成果转化,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实现,学生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