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三结合五赋能”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 马倩
  随着当代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等要素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使课程建设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三结合 五赋能”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一理念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让教育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书本知识,还能够了解社会现状,掌握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和能力。因此,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时将“三结合 五赋能”融入其中,有一些体会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三结合 五赋能”理念在古代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哲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实现自我认知的重要依据。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协调,形成一种具有超时空、越国界的永恒文化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致力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审美鉴赏力。课堂上,我们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结构特点以及艺术手法,引导学生领会文学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兼具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这既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厚植了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认同感,我们积极探索如何将当前社会热点话题融入教学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将古代文学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创设情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感受其时代价值,培养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由于古代文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日常教学时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将古代文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分析解决问题时,从其他学科入手,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了跨学科应用能力。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三结合五赋能”理念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古代文学的魅力,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文学创作、戏剧表演、诗歌诵读、读书分享会等。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作品的创作和演绎,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了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日常教学中,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仿写创作以及跨学科应用等多种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创作与表达能力以及跨学科应用能力。例如,小组讨论环节,我们鼓励学生围绕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度讨论,他们在小组内自由发表见解,互相补充与碰撞。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对作品的独到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专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更能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组老师在课堂讨论环节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一来,师生通过探讨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从点到面,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也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步形成清晰、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
  线下实践活动同样不容忽视,我们组织实地考察、文学采风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奠定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的基础。
   三、“三结合 五赋能”理念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
  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平台飞速发展,为古代文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能够轻易获取电子书籍、视频讲座、课程共享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形式多样且内容详实,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极大地丰富与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古代文学知识。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尝试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通过线上讨论的形式,学生可以就某个问题或观点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而线下分享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与他人分享,从而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种融合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三结合 五赋能”理念融入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