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科技群英传

白崇生:科技领航筑牢动物疫病防线

陕西科技报

  白崇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86年生于榆林市靖边县,硕士学位,高级兽医师。2013年投身工作,现于榆林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任职,主要致力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种畜禽资源保护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成绩斐然,成果丰硕。
   钻研科技,推动疫病防控技术发展
  工作以来,白崇生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与技术成果推广。他主持市级科技新星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1项、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1项、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项目1项、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以及自选项目3项。他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2项、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2项。此外,还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6项,参与出版专著2部。在学术领域,他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中文核心收录10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1篇。
  敬业担当,筑牢动物疫病防线
  参加工作至今,白崇生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出色完成单位交付的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他成功处置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炭疽等重大动物疫情6起,以及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疫情10余起,有力保障了当地重大动物疫情的稳定,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作为市级兽医专家团成员,疫情发生时,他总是冲锋在前。夏日里,汗水无数次湿透衣衫;寒冬中,双脚常被冻得僵硬。在处置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疫情时,尽管面临生命危险,他仍坚守一线,开展诊断、解剖采样、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作为市级动物防疫专业技术培训讲师,他多次参与并出色完成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实验室检测和培训工作,累计培训全市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动物防疫员和职业农民1000余人次,服务养殖场(户)上万个,现场指导解答生产实践问题难以计数。
  正因如此,2017年他被榆林市人民政府授予榆林市H7N9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还荣获全省首届动物防疫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个人、陕西省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奉献边疆,助力西藏阿里发展
  2018年,白崇生响应组织号召,奔赴西藏阿里地区开展援藏工作。期间,他克服高寒缺氧和严重的高原反应,将坚韧的兽医精神带到这片土地上,深受藏族农牧民喜爱,也获得噶尔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赞誉。在负责噶尔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开拓工作时,他自主编印了相关工作流程表、指导手册和宣传手册,与藏族同事合作编制清产核资藏汉双语版报表等技术资料。他多次深入村集体和农牧民家中调研,成功打造阿里地区首个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并举办工作推进会。为此,他被授予“优秀援藏干部”称号。
  扎根基层,助推乡村振兴
  2021年,白崇生再次响应党的号召,暂别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加入榆林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驻村帮扶工作队。他所驻的村路途偏远,但他迅速适应了简陋的生活条件,与村两委和村民打成一片。通过深入了解村情,他为村子制定了长远的振兴计划和目标。作为驻村工作队的技术骨干,他为村集体落实多项产业振兴项目,其中2个项目在府谷县开创先例,成为试点示范。在驻村帮扶之路上,他将研究成果和技术带到基层,用热情谱写科技工作者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要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这是白崇生的人生格言。他将继续秉持勤能补拙、攻苦食淡的精神,通过科学研究在农村大地挥洒热情,为榆林市畜牧业和乡村振兴描绘绚丽画卷。

记者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