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9月3日
三秦科技群英传
“镍都”拓荒者 时代“孺子牛”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


  汤中立出生于1934年,童年时经历战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得以回到家乡继续完成学业。汤中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并在读高中时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立志为祖国而学习,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2年,汤中立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开学典礼上,地质学家李四光号召大家做新中国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这给汤中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增添了对自己专业与未来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大学毕业后,汤中立带着“我为祖国找资源”的崇高理想奔赴大西北,在甘肃祁连山地质队开启了地质勘探生涯。
  20世纪50年代,国家百废待兴,钢铁工业急需镍来制造合金钢。1958年,担任甘肃省地质六队一分队队长、技术负责人的汤中立,率队到河西走廊东部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在深入探查、科学探索以后,他们发现了后来举世闻名的金川镍矿第一矿区。几年后,第一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结束,但第二矿区的勘探工作迟迟未有突破。汤中立和同事们没有放弃,继续考察,坚持深钻,于1965年发现了隐伏于-400米之下的富矿体。最终探明金川矿床镍储量达到545万吨,铜储量达到350万吨,共生和伴生资源还有钴、铱、钌、硫、碲等,金川铜镍矿跃升为世界级超大型铜镍矿之一。谈到扎根祖国西部二十多年的经历,汤中立坚定地说:“祖国需要什么,我们的责任就是什么。我到西北来就是尽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1980年5月,时任甘肃省地矿局总工程师的汤中立在负责编写《中国镍矿床》相关章节时,依据甘肃、云南、吉林、广西、四川、河北、青海等省区的矿床实例,阐述了中国镍矿的基本特征,总结了中国镍矿的成矿规律。他通过“金川铜镍硫化物(含铂)矿床成矿模式及地质对比”的课题研究,系统阐述了深部岩浆熔离复式贯入成矿模式,揭示了小岩体成大矿的主要机制。这项研究成果获得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依据我国实际情况,汤中立又出版了多部专著,倡导并创立了较系统的“小岩体成大矿”学说,这一学说对我国地质矿产研究和勘查实践工作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5年汤中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起汤中立开始担任长安大学教授、博导,兼任造山带成矿研究所所长。他以岩浆矿床成矿理论与资源勘查为方向,紧紧围绕相关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一支高精尖的科研团队,该团队成为我国岩浆矿床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2020年,他和团队的“岩浆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勘查应用”项目成果获得当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如今已90岁高龄的汤中立依然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前沿。他满怀深情地说“地质研究和地质找矿是我的天职,为国家发展服务是我的使命。只要我还能走,前方就会有路在等我!”从青葱年少的地质队员,到高瞻远瞩的地质学家,汤中立的一生,是对地质科学不懈探索的传奇。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国家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他初心如磐,始终心系祖国、心系教育、心系科研。他的科研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深深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祖国建设、矢志科技报国。

(文/张一曦 图/周仁杰)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