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秋季,华西地区(涵盖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都会迎来一场独特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其最早可始于8月下旬,最晚延至11月下旬。这一季节性的降水以“绵绵”为显著特征,不仅雨量大,且持续时间长,降雨日数众多,是当地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结果。
9—10月,青藏高原仍保持较高温度,吸引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暖湿空气缓慢向华西地区移动。与此同时,副热带高压逐渐南退,冷空气势力增强,从高原北侧东移或倒灌入西部地区,与停滞的暖湿空气激烈交锋,导致锋面活动频繁,从而引发连绵不断的秋雨。
华西秋雨的另一大特色是夜雨率高,这一现象在古诗词中也有生动描绘,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便描绘了巴山夜雨的景象。科学研究表明,华西秋雨期间,夜雨量可占总雨量的60%至70%,这主要归因于当地复杂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四川盆地地处副热带高压边缘,受西南暖湿气流与西风带冷空气交汇影响,加之云贵高原对南下冷空气的阻碍作用,形成准静止锋,导致夜间和清晨成为降水高峰时段。此外,盆地特殊的地形结构——低洼且四周环山,也促进了夜间冷暖空气的对流,增加了夜雨频率。
对于农业而言,华西秋雨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夜雨对农作物生长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四川盆地等日照时间较短地区,夜间降雨不影响白天日照,白天高温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降雨降温则有助于干物质积累。另一方面,长时间的秋雨却对农作物生长构成威胁,降低气温,影响作物生长速度和品质,甚至导致秋粮发芽霉变、果蔬品质下降。因此,农民需根据秋雨特点,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并适时采摘晾晒,以减少损失。
虽然华西秋雨的强度较小,但由于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相当可观,可能会引起气象灾害或洪涝灾害。因此,对于当地居民来说,需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对汛期雨量的预测预报,提高警惕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姚旺)
知识拓展: 气流是气象学的学术用语。尤指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流动的原因是受热不均匀所产生的温差,热空气轻而上升,冷空气流来补充,形成对流。生产场所空气受车间内热源的加热而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将由上部出气口排至室外,外面冷空气由侧窗或门进入室内,形成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