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至关重要。自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启动以来,尤其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战略指引,进一步明确了黄河中游资源富集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这为新时期黄河“几”字弯能源型城市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笔者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浅谈如下若干思考。
一、坚持源头治理,谋划大宗工业固废产业生态化制度设计。
黄河流域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资源环境承载力弱,因此,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立足生态优先这个基线。榆林过去是边塞地区,但如今是国家能源战略“要塞”,辖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每分钟采出约1100吨煤,408方天然气,20.8吨原油。高强度的采煤活动和煤化工产业集聚导致采空沉陷区迅速增加,人工再塑地貌(采矿尾坑、排土场、塌陷地、地裂缝等)和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粉煤灰、金属镁渣等)呈现量大面广且综合利用难的态势,迫切需要谋划大宗工业固废产业生态化制度设计。同时,榆林市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无废城市”、“绿色矿区”、首批建设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沙地再治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全域土地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核心区域,亟需通过多元化的矿山生态修复和减碳增汇措施,从源头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有效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和低碳化发展。
二、坚持系统治理,集成大宗工业固废生态产业化模式设计。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省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需要坚持把生态约束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约束,把生态保护作为谋划发展的第一因素。应对“双碳”目标,国家鼓励突出区位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低碳发展模式。以榆林市为例,新时期转型发展过程需要协同推进“水资源保护利用、林草保护、减碳降耗、固废综合利用、采空沉陷区治理‘五大攻坚战’”。笔者通过调研,基于生态系统和产业循环发展理念,提出多源工业固废协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研究思路。通过微生物活化技术,将煤矸石等固废改性实现基料化、肥料化和土壤化产品设计,构建基于分级分质的“固废利用—土壤改良—饲草发展—生态碳汇”的生态产业模式,旨在为陕北能源聚集区煤基固废产业生态化与矿山修复后续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构建生态治理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培育多源固废协同矿山生态修复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三、坚持协同治理,强化工业固废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路径设计。
守住“基准线”决不意味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躺平”,而是要在夯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上,努力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协作,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以榆林市为例,由于煤层埋藏浅,露天煤矿开采后矿坑内往往存在明火暗火隐患、矿坑积水隐患、高陡边坡地质环境隐患以及后期复垦复绿压力大的问题。因此,坚持和强化工业固废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路径设计,有助于协同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碳汇提质增效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利用采煤过程和后续煤化工产业排放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具有比表面积丰富、多孔均孔结构、保水保温以及富含镁、钙等营养元素特征,将工业固体废物经过改性无害化处置后,制备土壤改良剂,进一步用于碳汇林(草)业及绿色矿山建设。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负碳措施)与“双碳”目标结合起来,发展“低碳林(草)业”(增碳措施),实现多源工业固废产业生态化和绿色矿山建设生态产业化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