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从互联网病毒、核辐射到环境污染,从转基因食品到疫苗的研制与接种,各类具有争议性的科技议题及其带来的风险已经成为引起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生态的整体变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最大限度地拓宽了传播的话语权尺度。当下,争议性科技议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形成的舆论场中,不同的风险话语之间相互分化竞合,形成了多个话语空间。地方政府、企业、科技专家、主流媒体与自媒体通过各种渠道与公众沟通,但是鱼龙混杂、方法不畅、真伪难辨,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也不易获得公众的信任。
公众对争议性科技议题的认识不足,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和冲突。因此,探讨争议性科技议题中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防控此类议题的传播风险,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黑天鹅”:意料之外却改变了一切
在十七世纪以前,欧洲人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但是随着第一只黑天鹅在澳大利亚出现,这个延续多年的固有概念崩塌了。至此,人们借用“黑天鹅”指那些极端罕见、超出正常期望范围、且其发生的概率难以计算的事件。
人类总是经验主义的,并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积攒已久的经验。“黑天鹅”事件不论是管理层的决断、或者是普通公众面对的日常选择,都是无法预测的。冷战期间,柏林墙的倒塌、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美国次贷市场崩溃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2019年底开始的COVID-19疫情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都属于典型的“黑天鹅”事件。这些事件在发生之前被普遍视为不太可能,但它们的发生却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轨迹。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真正重大的事件几乎是无法预知的。在“黑天鹅”事件中,网络舆论往往面临更多的内容风险,谣言和错误信息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显著增加。由于事件的突发性和信息真实性难以快速验证,公众容易面临信息过载。治理方则更难以区分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影响决策和反应速度。情绪化传播还会加剧社会恐慌和不安。在争议性科技议题中,此类挑战尤为突出。如何在快速响应与准确性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此类议题网络舆论治理的关键。在“黑天鹅”事件发生时,网络舆论对信息的迫切需求与信息核实所需时间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若反应过慢,则谣言丛生;若反应过快,则可能传递错误信息。因此,如何平衡快速响应与准确回应,成为舆论治理的核心任务。
“灰犀牛”:习以为常却会引发大概率危机
“灰犀牛”事件常常用于描述那些明显但常被忽视的高概率、高影响力的风险事件。指在某个系统或组织中显而易见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被充分关注或应对的潜在风险。“灰犀牛”的形象代表着: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到它在远处,但是丝毫不会在意,但是如果它飞速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人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性命堪虞。“灰犀牛”不神秘,但是更危险,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据事后调查,灾难的主要原因与航天飞机上的O型密封圈有关。这种密封圈存在一个缺陷,即在低温环境下密封性会变差,导致危险气体渗漏,从而威胁整架航天飞机的安全。“挑战者”号发射之前,有几位工程师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曾提出警告,但是美国宇航局却忽视了这些警告,仍然选择了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进行发射,结果酿成了人类航天史上一次重大灾难。
“灰犀牛”事件在毁灭性破坏发生之前已经有明显迹象,但是却常常被忽视。在现实世界中,受限于人类科技发展与认知能力水平,对事故的分析、评判;灾难的责任追究本就是充满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的过程。2012年,我国宁波的二甲苯(PX)化工项目事件由于与公众前提并未产生有效沟通,此项目在落户过程中引发了公众对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的担忧,导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这一事件同时还扩大到对政府透明度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广泛质疑,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后期,宁波市政府决定终止项目推进。
放眼全球,全球化进程、气候议题、全球难民问题等全球性的问题涉及不同领域,均面临着巨大的“灰犀牛”风险。
充分发挥科学家与科学共同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也是科学信息发布与公众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在争议性科技议题中,科学家可以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准确信息,并通过有效的沟通,将信息传递给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在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科技议题中,科学家的言论和行动对公众认知和舆论导向有着直接影响。科学共同体则通过集体审查、科学辩论和公开声明等方式,确保科学信息的可信度。科学共同体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会议、发布学术报告、进行同行评议等方式,筛选和认证科学信息,确保其在公众面前的权威性。这种集体力量的发挥,能够有效避免因个别科学家的误判或言论失当而引发的舆论危机。
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协同努力,维护健康舆论环境
在争议性科技议题的网络舆论治理中,主流媒体具有议题设置、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的巨大影响力,而自媒体平台作为公众表达意见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广泛的社会责任。
主流媒体应加强新闻核实机制,建立严格的信息核实流程,确保所有报道的内容都经过多重验证。运用多元化报道视角,避免单一视角或偏颇立场,涵盖不同的专家意见和社会群体的看法,邀请相关领域学者和技术专家参与报道和讨论。设置公共讨论平台,让公众有发声渠道。坚持舆情监测,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实时跟踪公众对科技议题的反应和讨论热点。
自媒体由于其开放性和即时性,信息传播的门槛较低,容易成为非理性内容和谣言的温床。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对自媒体平台的内容管理进行引导和规范,坚持人工智能与人工审核相结合。另一方面,需要设立信息发布的门槛,要求发布者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支持。此外,鼓励用户理性表达、科学求证,帮助用户识别和避免误导性信息,充分建立紧急响应机制,以控制危机舆论的蔓延和扩散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系2024年陕西省软科学一般项目《争议性科技议题的网络舆论生成与内容风控研究》(2024ZC-YBXM-03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