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这部古典文学批评的璀璨明珠,犹如一幅细腻温婉的水墨长卷,缓缓铺陈在岁月的长河之中,引领着读者穿越千年词海,探寻那些灵魂深处的低吟浅唱。它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哲学。书中每一句都仿佛晨曦中轻轻摇曳的柳丝,轻柔却又不失坚韧,使读者穿越百余年的历史,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和王国维先生深邃独到的审美眼光。
一、《人间词话》中的“真”
王国维先生所讲的“真”由“真景”“真情”“真言”构成。他认为文体兴盛的关键因素在于“真”,因为“真”彰显了文学作品的内在生命力。
“真景”主要表现王国维先生所说的“隔”与“不隔”。王国维先生所说的“隔”指词句看起来比较费解、难懂,“不隔”的词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真情”指文学作品必须包含一种关怀世道、时运的忧伤情怀。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使之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崇高的艺术境界;而“真言”指的是文学作品应具有打动他人的魅力。如纳兰性德的《点绛唇·咏风兰》:“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正是以“真言”展现了其内心对风兰高洁品质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触动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人间词话》中的“美”
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使得《人间词话》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王国维先生认为,情感和景物是相互关联、依存而存在的。他将情景交融视为文学创作的指导原则,强调只有将情感与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既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独特视角,又展现了景物的客观存在和内在价值,二者在作品中达到了和谐统一。
《人间词话》中,通过对诗词作品的剖析,展示了情景交融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景物描写技巧,揭示了情景交融如何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更深的审美内涵。此外还强调诗词作品应具有深远的意境,认为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是创作者将情感与景物巧妙结合后所呈现出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和哲理思考。
三、《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说”
王国维先生认为人生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他提出,“境界”依托两大理论元素:即景物和情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独”字把全诗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造境”重点是虚拟、联想与想象,“写境”关键之处在模仿与写实的区别。“有我之境”需带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而“无我之境”着重创作者与外部事物之间的契合,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除上述三点外,王国维先生还认为“词忌用替代字”,盲目使用替代字或者典故,只会损害诗词中浑然天成的韵致与境界,比如用“桂华”替代“月”字。有些无题诗就妙在“无题”上,其诗句虽短,意蕴却深远辽阔。如李商隐的《无题》:“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总而言之,《人间词话》超越时空的美学境界是王国维先生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贡献。它以其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真实与真挚的情感力量以及独特的美学追求与贡献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