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创新应用研究 赋能区域能化产业发展
——记优秀科技工作者亢玉红教授

  亢玉红(左一)指导研究生仪器实操

  亢玉红,男,陕西米脂人,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科研副院长,榆林市青年联合会科技卫生界别主任,中国化工学会会员、工程热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榆林市化学与化工学会会员及榆林学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科研水平卓越,成果丰硕
  亢玉红自任职以来,系统讲授了多门本科与研究生专业课程,包括《化工设计》《机械制图》《化工原理》《化工仪表自动化》《煤化工工艺学》《科研论文写作》等,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科研方向。
  在科研方面,他致力于以中低阶变质煤为基础的重质碳资源高效利用与高值低碳转化研究。具体针对中低阶煤、煤焦油、油污泥、重油和生物质等进行清洁绿色转化的系统基础和应用研究。
  凭借出色的科研成就,亢玉红荣获多项荣誉称号,如“陕西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区域发展人才”“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榆林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榆林市第二批科学家+工程师创新人才队伍”“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榆林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榆林学院第二届榆溪学者”等。
  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和市厅级及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在众多国际高水平能源期刊及国内重点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H因子18,授权国家专利和软著4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其相关研究工作获得多项重要奖项,包括2024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创新三等奖、2022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陕西石化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年榆林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9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同时,他还担任Renewable En-ergy、Fuel、Energy&Fuels、MineralsEngineering、Molecular Catalysis等期刊的审稿人。
  心系乡土,无私奉献
  作为土生土长的榆林人,亢玉红深知服务家乡、发展家乡是自己的使命。他积极将研究方向、先进技术与理念与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紧密结合,抓住榆林能源革命创新发展示范的新契机,围绕区域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新需求,注重原始创新。
  从榆林中低阶煤及其衍生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入手,亢玉红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如由煤—衍生油—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一步法由煤到新型炭素材料、煤焦油精细化加工生产高密度燃料和高级润滑油基础油以及煤焦油重质芳环类用于有机液体储氢等,授权发明专利5件,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2019年夏天,亢玉红带领研究生组建研究团队并搭建各类研究设备。如今,研究团队已有14位老师,均为博士和在读博士,还有20余名硕士研究生。研究成果高温煤焦油分离多环芳烃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复杂有机体系中高纯度单体的分离,该项目得到北元化工集团进一步资助,工艺小试放大装置于2023年6月完成并进入运行调试阶段。此外,在煤焦油分离多环缩合芳烃作为有机液体储氢方面也取得系列成果,解决了煤焦油加氢效益不佳、储氢载体来源单一且价格高昂的实际工程问题。同时,以中低阶煤为原料,通过自主开发的萃取、密度差分离等手段,获得可替代石油焦的碳源,经济和市场效益显著。
  在自主创新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亢玉红积极争取中试基金,为原始创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他还将先进的能源发展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以第一负责人先后指导化工和过控专业学生连续九届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八获西北赛区特等奖,且是唯一以学院层次高校参赛并八获全国一等奖。先后自主、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其中3名进入211高校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实现了乡土感情与无私奉献的统一。
  启航新征程,创造新价值
  能源化工产业的变革性发展需要新技术和高水平人才。亢玉红教授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积极组建高水平团队,建设新平台。2019年,他组建了重质碳资源高效利用团队,2022年获批榆林市重质碳资源低碳精细化利用重点实验室、2023年获批榆林市低变质煤温和转化与绿色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022年陕西省科技厅创新研究团队。现团队年均到款经费400万元以上,近三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科技厅项目12项、厅局级项目30余项,发表SCI以上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20余件。
  团队建设了高水平研究平台,现有各类催化评价装置15套、原料预处理和制备装置20套,购置了GC/MS、物理吸附仪、化学吸附仪、高温原位热解仪和固定床反应器等,设备价值总额超过500万元。
  沟通合作是团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亢玉红教授通过项目合作、人才交流、调研座谈等方式,积极推进团队的合作交流水平,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兰州化物所、山西煤化所和福建物构所、中国矿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效提升了团队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亢玉红将继续带领团队启航新征程,让团队成果服务于榆林高端能化产业发展,为榆林能源产业革命示范助力,创造新的科技价值。

记者 张旭)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