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秦科技群英传
“铸造”国安利器 践行教育使命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喻
  1956年,房喻出生在西安临潼骊山脚下一个淳朴的关中农家。他少年清贫但天资聪颖,1977年被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录取,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大学生。在大学里,老师们深厚的学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深深感染着青年房喻。
  1982年,房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并没有停止求学的脚步,而是继续深造。先是获得了华中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应邀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化学系多糖和蛋白质工程实验室从事合作研究,1994年起转入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大分子中心从事高分子胶体与界面和光物理应用研究。
  “求知只为报国。”这是房喻的信念和志向,也是他深知国家需要而做出的自觉选择。巍巍秦岭,八水汤汤,故乡风物时常萦绕在身在异国他乡的房喻心头,也让他坚定了“成为科研领域的排头兵,为中国、为中国人争光”的远大志向。1998年,房喻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国外科研实验室和北京顶尖科研院所提供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到母校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并为科研和教育事业奋斗至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国家斥巨资进行隐藏爆炸物探测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技术垄断,一度牢牢把控了相关产品的全球定价权。房喻深知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因此,他回国后的首个重大科研目标就是运用薄膜荧光传感技术研制出像狗鼻子一样灵敏的传感器。此项技术在生活中应用场景十分广泛,是飞机场、高铁站、出入境检查站等场所进行爆炸品、毒品检测的必需科技,与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荧光传感器能够在极低浓度条件下,对目标检测物快速响应。为了排除异味干扰,他曾尝试过追着嗅爆犬跑,用举着臭袜、臭鞋试验检测等有点“疯狂”的方式,寻求对爆炸物、毒品等各类危险品的高灵敏度探测方法。最终房喻带领团队成功首创叠层式薄膜传感器结构,打破了波导管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研制出了真正属于中国人自主制造的隐藏爆炸物荧光气相探测技术和装备。该装备实现了对30余种爆炸物的超灵敏、高选择和快速探测。其探测范围之宽、灵敏度之高、速度之快,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房喻的带领和指导下,科研团队又向航天推进系统中凝胶推进剂材料发起挑战。他前瞻性地提出了分子凝胶策略,发展了凝胶推进剂和高能量密度材料公斤级制备技术,突破了“雾化效果不好”“能量密度低”“储存时间短”等瓶颈,成功解决了高分子基凝胶推进剂因剪切黏度过高而影响雾化燃烧这一航天界公认的难题,开创了国内小分子凝胶推进剂的先河。这项成果有助于让火箭、导弹飞行的稳定性更高,为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11月,房喻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担纲化学研究的同时,房喻在校长岗位上也整整10年。他以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出了大学治理的成功经验,推动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带领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他提出,大学文化最基本的时代特征是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开放包容。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学之余,他多次参加“科学与中国”“院士进校园”“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典赞·科普三秦”等活动。同时,他还担任着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作为科普人物典范,他不断扩大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致力于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科研攻关的漫漫征程中,房喻坚守初心,始终把祖国需要和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既有勇者之势,带领团队,开拓创新、奋勇前行;也行师者之道,尊重人才、奖掖后学。栉风沐雨,永不止步。

(张一曦)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