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胡静 郭辉)为检验陕西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有效性,切实提升全省应急演习实战化水平,日前,由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的“秦盾·2024陕西省辐射事故综合应急演习”在杨凌示范区开展。
演习模拟情景如下:陕西某无损检测有限公司在杨凌示范区某工地开展探伤作业时,吊车突发意外,吊物脱钩造成燃爆事故,导致放射源输源管破裂,造成一枚Ⅱ类放射源铱—192源辫脱离失控。
模拟事故发生后,涉事企业、杨凌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和省生态环境厅按照规定时限、程序和要求逐级上报。省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下令发布橙色预警,同时,启动辐射事故Ⅱ级应急响应。辐射事故应急相关工作组到达现场后,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应急行动,通过现场警戒、人员救治、综合救援、专家研判、现场寻源、监测处置、环境恢复等工作,有效控制并消除事故影响,成功处置应急事故。
本次演习探索了应对复合型辐射应急场景的新方向和新模式,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通过多维度创新实践,精心设计并模拟了多种风险因素交织的复杂情景,推进应急体系数智化、标准化、无人化。演习突出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核与辐射应急发展方向。
实现演习场景创新,除常规的辐射事故应急演习动作外,还开展了消防现场灭火、气象现场观测等应急处置动作,更加贴近我国核与辐射复合型事故演习的实际。实现监测处置创新,大量采用无人机、机器狗、便携式自动监测设备和自控平板车的陆空一体化监测、处置模式,实现“无人化应急”。为实现系统协同创新,我省自主研发了应急监测平台,并在此次演习中首次投入使用,实现监测数据平台共享、监测结果自动分析、应急决策及时下达。借助应急监测平台,将省、市、区三级政府及相关应急单位紧密结合,打破空间限制,促进多部门协同作战,形成高效应急响应网络。
此外,本次演习还模拟了针对热点事故的舆情应对场景,舆情应对组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现舆情信息,及时召开模拟新闻发布会,对相关问题进行答疑。
本次演习中,各部门协同高效、响应及时、处置科学,展现了我省在面对辐射事故时的综合应对处置能力,达到了演习的预期目的。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西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与辐射安全中心、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及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部门等单位150余人现场观摩指导。
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以此次综合应急演习为契机,积极探索在复杂多变的复合型应急环境中,优化应急管理手段,认真总结演习经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筑牢美丽陕西安全屏障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