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融合发展 打造国防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新高地
西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李元晟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新兴科技和产业变革而形成的新的生产能力,新质战斗力则是基于新质生产力和国防技术创新而形成的新的作战能力。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速推进,战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国防竞争焦点。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融合发展,不仅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打造国防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新高地,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融合发展,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重要支撑。
  聚焦国防前沿,在重大工程中锤炼国防科技拔尖人才
  国防领域拔尖人才是国防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依托科研平台优势和重大工程项目,他们往往能够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国防前沿和颠覆性技术需求,在重大科技工程中锤炼人才,是打造国防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新高地的有效途径。
  颠覆性科技创新作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突破口和核心驱动力,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等特点。科研人员通过基础科研布局、跨领域交叉创新以及前沿科学探索等形式参与研究,可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并逐渐锻炼成长为拔尖人才。为了鼓励和支持国防科技人才勇闯颠覆性前沿技术核心区,我们应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自由的学术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突破。
  重大科技工程是大科学时代突破国家战略科技前沿问题的核心抓手。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并聚焦重大工程中的基础问题开展研究,可以培养拔尖人才的组织协调及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创新思维和复杂科研问题实践能力,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规律和技术方法,为新质生产力及新质战斗力的融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拓展培养路径,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
  国防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的高效融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趋势,促进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融合,可为国防实力提升提供关键支撑。
  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的融合发展需要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合作与开放共享。国防拔尖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知识技能,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思维转换和知识整合。我们应加强团队建设和国际合作,通过建立跨国跨学科研究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锻炼培养多元化知识技能。
  国防实践训练是培养国防拔尖人才的重要手段。可通过校企合作、军地协同等方式,组织国防科研人员参与装备使用及国防演练,让他们切身处地地了解新质战斗力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促进其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程科研和技术创新。同时,还应提高国防科技人才素养,让他们不仅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还具备实践能力和经验。
  深化机制改革,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创新生态
  打造国防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新高地,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创新生态。我们应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破除制约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国防科技拔尖人才营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优越的成长环境。
  传统的人才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学术成果和论文数量,而忽视了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在工程项目中的实际贡献。为了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我们应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注重评价人才在推动国防工程应用中的创新成果、实际贡献和发展潜力,并在评价机制中引入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考量。
  激励机制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与人才激励机制,为国防科技拔尖人才提供更加丰厚的物质待遇和精神激励。例如,通过设立国防创新特区、采用揭榜挂帅等形式引导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工程科学研究、发放奖励基金、授予荣誉称号、提供晋升机会等激励措施,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融合发展,打造国防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新高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精准凝练培养举措,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系统规划、聚焦前沿领域、优化创新环境等方式,不断激发人才培养活力。同时,我们还应将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融合发展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