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手捧一杯奶茶成为不少女生的御寒“标配”。但这小小一杯奶茶,已经透支了一整天的“添加糖”额度。近日,《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添加糖的摄入量越高,骨关节炎的患病风险越大,比如软骨下骨硬化、骨质增生、滑膜炎症和软骨损伤,尤其是女性、体重指数低的人患病风险更大。
医生表示,临床谈论奶茶等甜饮料含糖量太高时,指的是其中的添加糖,比如红糖、白砂糖、绵白糖、玉米糖浆、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浆、高粱糖浆、蜂蜜等,不包括水果、蔬菜和牛奶中存在的天然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尽量将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控制在25克以下,但一杯500毫升的奶茶可能含糖30—40克。为了消耗这些糖分,从第一口奶茶下肚开始,机体便开始高速运转。
血糖飙升。一次性摄入大量添加糖后,这些糖分可直接被吸收入血,血糖水平急速升高。为了抑制血糖的大幅增长,机体会释放大量胰岛素,使血糖进入细胞被分解供能,从而消耗一部分血糖。此时,胰岛的负担大大增加,长期如此可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这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肝脏发力。除了用去供能的糖外,另有部分血糖被运送至肝脏,以肝糖原的形式储存。其中,部分进入肌肉转变为肌糖原。在空腹血糖下降时,肝糖原便会释放入血,保证机体的正常能量消耗。此外,代谢添加糖,尤其是果糖的最主要场所是肝,肝脏负担因此加重,过程中可能有大量中间产物累积,转化为脂肪,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蓄积。虽然摄入的糖分有供能、合成糖原这两条消耗途径,但总体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摄入糖分太多,超出了葡萄糖利用量和糖原存储容量的总和,多余糖分就会随着血液游走“作乱”。机体只能把剩余血糖送入脂肪细胞,转变成脂肪蓄积起来,超重肥胖随之而来,而肥胖堪称“百病之源”。
血管受伤。不少人知道脂肪吃多了会伤害血管,实际上,添加糖的杀伤力可能更大。而且,摄入过多添加糖还会提高机体的慢性炎症水平,也可诱发心血管疾病。
染上“糖瘾”。奶茶中的糖分与舌头上的受体结合,会激活大脑的奖赏机制,使其分泌多巴胺等“快乐激素”,让人感到愉悦,但这种情绪不会持续太久,需继续摄入糖分才能维持,机体对糖的渴望便会加剧,慢慢便染上了“糖瘾”。过量糖分还会干扰体内的瘦素水平,使大脑关闭食欲控制系统,无法发出饱腹信号,同时,液体食物的“饱足感”不如固体食物,于是让人吃下更多食物,造成能量过剩,进一步加重肥胖和各类损伤。分解糖分的过程中还会消耗B族维生素,一旦出现维生素B1、B6缺乏的情况,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递质平衡。
医生建议,生活中尽量少喝奶茶,想喝时不妨自制一杯,比如用100毫升开水泡一杯红茶,浸泡一段时间后将茶叶捞出,倒入适量牛奶,加糖量可自行控制,尽量别超过5克;在外购买奶茶时,尽量选择无糖或减糖。仍需提醒的是,“半糖”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减去一半的糖,“无糖”也并非完全不含糖,可能只是不额外添加糖。目前,已有少数品牌开始公示奶茶配料表、营养标签,这是监测添加糖的途径之一。大家尽量不选择标签上注明蔗糖、果葡糖浆等添加糖;也尽量不要选择含糖量超过25克得整杯奶茶。
(金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