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年,张国伟出生于河南南阳。在战乱中成长的他意识到,国家贫弱人民就受辱,祖国强大方能抵御外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国伟的父亲在书店就职,他因此遍阅中外书籍,并立志为国有所作为。
1957年,张国伟考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在这里,他培养了系统性、目的性阅读的学习方法,把读书和思考紧密结合在一起,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大学期间,他多次深入秦巴山区做地质考察,深刻地了解地质工作的性质,也看到了山民贫穷的生活状况,他开始思索地质学对于社会与国家发展的意义。与秦岭的一次次结缘让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秦岭是揭示中国大陆乃至亚洲大陆形成演化及动力机制的重要突破口,学习地质学就是打开秦岭宝藏奥秘的一把钥匙。从此,他便一头扎根秦岭深处,咬定青山不放松。
毕业留校后,张国伟把秦岭造山带作为重点解剖的科学研究基地和野外实验室,多次徒步穿越秦岭,跨越陕、豫、甘、川、鄂、皖六省,行程超万公里,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曾在国际著名刊物《前寒武纪研究》上发表《中国华北南部太古地壳组成与演化》,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引用和高度评价。
1992年,经张国伟建议立项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重大项目经过多次论证和激烈竞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并正式立项实施。他联合全国16家单位、150余位科学家和研究者联合攻关,1997年圆满完成此项目,并就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提出新观点、新认识,提出秦岭造山带是大陆中小板块,由板块构造与大陆陆内造山多期复合而形成的典型大陆复合造山带,并建立了“秦岭造山带立交桥式”三维大陆复合造山带构造模型,论证确定了秦岭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演化过程,为中国大陆造山带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化发展并突破板块理论固有模式,推动了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该项目于1997年经国家基金委组织的最终评审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研究成果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紧密相结合的统一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做出创新发展,并为开展地质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直接促进秦岭能源、资源探测与开发,并对关中平原地震减灾预防、秦岭南北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1999年,秦岭重大项目成果结合长期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年,张国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张国伟眼中,当选院士是党和人民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作为地质科学工作者,当选院士意味着我们要担当起更大的任务。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服务国家,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并站在科学的前沿去创造和探索”。
张国伟以教学为天职,以大山为课堂,既将科研新成果融贯于教学当中,也常常带领学生到野外实习、考察、研究。他带出的学生大多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在各自岗位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推动地质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他建议西北大学重点投入建设“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5年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学科逐渐形成了具有实力与特色的研究方向和优势领域,在国内外地质学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如今,张国伟依然活跃在地质科学探索的前沿,为我国的地质科学事业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如同秦岭山脉一般,巍然屹立,激励着无数的地质工作者不断前行。
(张一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