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范围内,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每年全球生产约4亿吨塑料,预计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翻一番。在所有塑料中,只有大约9%被回收利用。如果不加以控制,预计到2050年,塑料生产和处置将占允许碳排放量的15%。遏制塑料污染的努力仍在进行中。近日,《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一篇社论,呼吁国际社会在制定条约时应当优先考虑其内容的科学性。
近日,韩国釜山举行的最新一轮关于塑料污染的会谈在没有形成条约的情况下破裂,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惊讶,国际条约通常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最终确定,对于涉及对单个化学品和化学产品进行监管的复杂协议尤其如此。
这一会谈自2022年3月联合国环境大会批准以来已经进行了五轮谈判。协议涵盖聚合物和微塑料(长度小于5毫米的颗粒)以及包含它们的产品,将生成一份需要被监管的产品清单,还将规定不受该条约约束的化学品名录,但其标准尚未确定。该条约将有一个“财务机制”——附加某种形式的资金,谁将捐款、基金总额以及打算用于什么仍有待商定。然而,包括科威特、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在内的大约30个开采和销售化石燃料的国家反对限制塑料生产的提议,并希望该条约专注于监管废物流动。
在这个领域,科学家的作用是关键的,他们既要帮助会谈定义专业术语,又要向参会的各界代表阐明塑料污染对世界的影响。在总共3300名与会者中,大约有2000名经过认证的观察员被允许参加会谈,观察员代表行业、非政府组织和学术组织。据华盛顿特区的非政府组织国际环境法中心称,到目前为止,每次谈判会议的化石燃料行业代表都比上一次多。
条约的文本(包括其定义和规定)仍需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各方需要就资金问题达成共识;需要确保谈判过程的透明性和公正性,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声音都能被听到。透明和公正的谈判过程对于达成有效的塑料污染条约至关重要;会谈也应当确保科学家们在谈判过程中的正式角色和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最终的条约能够真正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为地球带来真正的改善。
(彪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