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三防”联动 筑牢安全屏障
——西安市森林防火工作纪实
  “每天上山巡查都要仔细摸排。见到爬山的人,要反复告诉他们不要使用明火;有任何火灾隐患,要第一时间上报智慧管控平台;当下能处理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12月20日,在西安市长安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南五台国有生态林场蛟峪山管护站,站长范平平给站员布置工作任务。
  默默守护森林20余年
  进入冬季,森林防火是大事。最近,范平平打起十二分精神,每天不是巡山,就是在管护站的监控室盯着监控画面,不敢有一丝懈怠。
  8时30分,给站员安排完工作,范平平就走进监控室开始工作。在监控室的智慧管控平台大屏上,密密麻麻的网格画面有几十个,清晰地显示着蛟峪山管护站管辖的每一个山头和每一片林地,范平平一一放大查看。
  1990年,19岁的范平平参军入伍。29岁时,他转业到林业部门工作,一干就是20余年。
  2012年开始,他成为一名护林员。“刚开始搞护林工作,那真是用脚一步步走出来的。我们每天两至三人一个小组,9点出发巡山,一天要走十几公里。山路起伏、有弯道、有陡坡,会比直线距离更长,我们每天下山都要到下午五六点了。好多山里没有路,我们只能用镰刀割去杂草,硬生生开辟出一条道路。”范平平说,“夏天巡山还能好一点。冬天那真是寒风刺骨,补给也消耗得特别快。有一次巡山,杂草太多,看不清路况,我差点踩空掉下悬崖,想想真是后怕。现在,工作环境越来越好,护林物资储备齐全,还有各种技术支持,护林员的工作难度在下降,安全保障在不断增强。”
  为森林撑起“安全伞”
  做好冬季森林防火、监测植被生长情况、制止乱砍滥伐、记录树种种类、保护野生动物……这些都是护林员的工作日常。以前护林,基本靠的是人力;如今,有了物资和技术的加持,人防、物防、技防的“三防”联动,为保护森林撑起“安全伞”。
  风力灭火机、手投式灭火弹、小型水泵、热成像无人机……12月18日,记者在西安市林业局举办的森林火灾早期扑救应急演练活动现场,见到了各式各样的防火灭火机具。这些机具为筑牢森林防火屏障、守护绿水青山提供了有力保障。
  过去人看不到的地方,现在通过高清摄像头就能全方位监测;过去人到不了的地方,现在操控无人机就能准确定位;过去灭火靠锄头、靠铁锨,如今有了灭火弹、风力灭火机……在南五台国有生态林场,23个高清摄像头的监控覆盖率达85%,为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秦岭“五乱”监管提供了有效保障。
  此外,该林场建成了区级防火物资库,承担着长安区沿山7个街道、3个国有林场森林防火物资的调运工作。41大类5317件防灭火器具全力保障着森林防灭火工作需要。
  无人机精准巡山
  3000余次的飞行频次、1026个飞行小时、1.8万多公里的飞行里程……这是西安市临潼区林业局无人机中队的飞行记录。
  12月12日一大早,西安市临潼区林业局无人机中队队长靳磊就在设备库房里检查无人机装备。规定好路线、制定好飞行计划,一天的巡山工作便开始了。
  检查好无人机设备、喊话器、对讲机后,靳磊带足了干粮和热水,和两名队员驱车进山巡查。“过去,老护林员巡山,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现在,有了这些智能设备,我们的工作好干多了。”靳磊说。
  一台无人机配备3块电池,一块电池的飞行时间是40分钟,飞行两个小时才能完成一条巡山路线的工作。而这样的巡山飞行路线每天要制定两三条,需要至少3台无人机完成巡山任务。一天下来,护林员至少要进行4个小时的无人机操作。
  2021年,临潼区林业局成立了无人机中队。靳磊是第一批无人机飞手。那一年,他在无人机培训基地学习了一个月,白天实操、晚上学习理论知识,最终考取了无人机驾照。现在除了每天的巡山工作之外,他还肩负起无人机教学任务,给新来的年轻人教实操、传经验。
  冬季,森林防火形势严峻,靳磊带领队员对无人机“动了手脚”,给无人机安装了喊话喇叭、支架挂上灭火弹,让无人机不仅有了宣传喊话功能,还有了灭火功能,如果遇到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飞到事发点解决问题。此外,部分无人机还有热成像功能,能第一时间感知起火点,并精准定位。
  据了解,临潼区林业局是西安市最早应用无人机进行森林保护监测工作的林业部门,这里有着成熟的无人机实操团队和设备。13台大小不一、型号不同、功能各异的无人机,正在为日常的森林管护工作保驾护航。

(田若楠)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