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榆林中心城区二十多公里的榆林学院陕西省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试验种羊场,多栋标准化羊舍整齐排列,一只只绒山羊体大壮实。羊舍顶部的消毒喷头定时喷雾,圈舍内光照充足、环境整洁。
以往养羊全然“靠天吃饭”,冬季草料短缺,羊只体质下降、易生病。如今,随着设施养羊模式的推行,情况较之前大不同。饲养员薛应年说:“我们运用科学的配方饲料,把玉米、豆粕、麸皮在粉碎机上充分搅拌,保障营养均衡,所以羊繁殖快、个体大,也能卖个好价钱。”
这个“科技味”十足的种羊场,是陕西绒山羊科研创新方面的领军人物屈雷和他的团队进行良种羊选育及新品种培育的“摇篮”。在研究中,屈雷发现榆林本地羊子品种质量低、个体小、产绒少。于是,优化品种就成为屈雷和他的团队努力的方向。
“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我们引入克隆技术、分子育种技术以及高效繁殖技术,多管齐下,从基因层面精准发力,对绒山羊品种进行全方位优化,大幅度提高了绒毛品质和产量。”屈雷说,优化的绒山羊从以往一年一产或两年三产进阶到如今的一年两产,体重平均增加25kg左右,产绒量也从350g/只提高至750g/只。
从“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到如今榆林羊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羊”科技的助力。榆林羊产业也从粗放、分散的传统模式,逐步走向规模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全新阶段。如今,榆林羊肉及其制品走向全国,榆林的美食文化随之传播,也让养殖户的生活蒸蒸日上。
“今后,我们团队将在羊的种业创新、精准营养供给、疫病高效防控以及羊产品深度加工上持续发力,深入探索研究,推动榆林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屈雷说。 (慕荣 韩飞 记者 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