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荷兰,流传着一句俗语:“上帝创造了世界,而荷兰人创造了荷兰。”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荷兰国土的独特之处:其五分之一的国土是通过填海得来的。荷兰的国土面积总计4.15万平方公里,而陆地面积不足3.4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海南岛的面积),并且其中三分之一的陆地位于海平面以下。面对国土面积有限和洪水侵袭的双重挑战,荷兰人早在十三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填海造陆的壮举。
那么,如何在茫茫大海上创造出陆地呢?
“填海造陆”是人类在沿海或海岛区域,利用砂石、泥土等材料,借助工程技术手段,将原本的海域转变为陆地的过程。
“圩田法”是荷兰传统的填海技术,其工艺既独特又巧妙:首先,在海上建造起防波堤;接着,在堤坝顶部安装动力系统,用于抽排防波堤后方的海水,最终在这片区域形成可供使用的旱地。
“沉箱法”的工艺则像是在海底搭建积木:先在陆地上预制好钢筋混凝土的沉箱,然后将其运送至预定的海域进行沉放。当沉箱沉入海底后,多个沉箱组合起来形成支撑底座,再在其上浇筑钢筋混凝土层以形成地基,并铺设土壤,从而完成填海造陆。
然而,“圩田法”和“沉箱法”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大量的填料需要从陆地运输。这不仅成本高昂、耗时费力,而且对于远离大陆的海岛工程来说更是难以实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吹沙填岛”技术应运而生。
“吹沙填岛”技术利用挖泥船将海底的沙土和海水一起吹送到目标岛礁上。这种方法取材方便、造陆速度快、成本低且对环境影响较小。在我国南沙群岛的开发中,由于远离大陆且缺乏岸基条件,“吹沙填岛”技术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利用南海海床的泥沙,我国已在美济礁、渚碧礁、永暑礁等8座岛礁上成功实施了“吹沙填岛”。
在填海造陆的过程中,重型挖泥船无疑起到了核心装备的作用。绞吸挖泥船和耙吸挖泥船是目前体量最大的挖泥船类型,它们在填海造陆工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自主建造的首艘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凭借其强大的疏浚能力和高效的作业效率,在南海岛礁的建设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基于“天鲸号”的制造经验完全自主研制的“天鲲号”重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更是将中国的挖泥船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些填海“神器”的涌现,不仅彰显了中国工程技术的强大实力,更为国家的海洋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姚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