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金丝猴 白开浩 摄
深冬时节,山上果实减少,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周至保护区”)的川金丝猴族群开始向山下转移。冬季是科研人员开展金丝猴种群研究最重要的季节之一。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川金丝猴监测研究基地科研人员乔冰勃带领团队开始了为期半年的监测研究工作。
川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四宝”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等级。作为旗舰物种川金丝猴的生存状况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周至保护区是川金丝猴分布区的最北端,这里也是大熊猫天华山居群和兴隆岭居群交流的重要走廊,还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
每天户外8小时以上,观测种群动态变化
2024年10月,乔冰勃带领科研小组驻扎在秦岭玉皇庙村附近。小组成员由各高校生态环境类等专业毕业的年轻人组成。在村民眼里,他们虽然年纪不大,却是野生动物领域的专家,于是趣称他们为“猴博士”。
川金丝猴野外观察研究工作从每年的10月持续到次年的4月。这些“猴博士”被称为金丝猴研究的“后浪”,自从乔冰勃和团队接续开展研究工作后,无论风霜雨雪,只要猴子下山,他们就准时在猴场等待。
“我们每天户外科研时间在8个小时以上。监测工作看似枯燥,实则有些细节也很有趣,比如,我们持续记录的一个川金丝猴族群,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些类似人类家庭生活的纷争,母猴与公猴之间也会闹情绪。”乔冰勃一边翻看手机相册一边说。
“现在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观测川金丝猴种群的动态变化,例如是否有新出生的小猴,种群有没有新替换出主雄猴等。”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玉皇庙金丝猴监测研究基地监护人员刘姝麟告诉记者,猴群每年大概会出生30只左右的小猴子,三四月产仔。他们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通过记录金丝猴的毛色、体重变化,评估猴群在野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通过长期记录金丝猴的受孕率、出生率,研究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并对保护区的工作措施提出科学建议。
川金丝猴是群居动物,每一个族群都由若干个家庭组成,它们没有猴王,但按照“一夫多妻”的惯例,每个家庭都保持着十几个成员。夜晚猴群休息的位置相对固定,但是白天寻找起来就相当困难,而当地的“赶猴人”就成为“猴博士”们找猴子的“最佳搭档”。
周至县王家河镇玉皇庙村的王清早凭借数十年来与猴子打交道的经验,成为团队里固定的“编外人员”之一。他和其他“赶猴人”总是能默契配合,将猴子准确无误地引导到猴场,便于“猴博士”们开展监测工作。
“在玉皇庙村,猴子围着玉皇庙转,基本不远走。”王清早介绍,“赶猴”工作有不确定性,猴群也有随机性变化,这就带动着科研工作要临时调整。为了科研工作的稳定持续,“赶猴人”在“赶猴”时还要采取一些策略。一天科研结束后,“赶猴人”要有控制地“赶猴”,引导它们到就近的位置休息,并跟踪猴群直到猴群睡觉,方便他们第二天快速锁定猴群位置。但近年,锁定猴群位置时也偶尔会出现偏差。
“现在‘赶猴’工作也越来越有挑战。因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了,猴子有时候会跑远,我们就需要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比如修一个小水洼,让猴子到这里饮水,以便观测。”王清早说。
他们还通过在栖息地内设立投食点,采用投食招引的方法,既不改变野生动物生存状态,也无需使研究对象迁出栖息地,在减小对野生动物影响的前提下,方便科研人员获取最真实的科研数据。多年来,“猴博士”与“赶猴人”默契地打着配合,推动川金丝猴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旗舰物种保护有效,伴生物种增长可喜
近年来,陕西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规划体系,出台《陕西省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积极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政策体系。
陕西省不断加强政府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珍稀物种研究和保护,“秦岭川金丝猴科学监测与保护”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2024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优秀案例,为今后秦岭生态环境领域研究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截至2024年年底,野生川金丝猴规模进一步扩大,周至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川金丝猴种群从最开始的11群12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24群1900多只。
“怎样判断一个地方生态好不好?旗舰物种就是一项考量指标。只要旗舰物种保护得好,与之伴生的其他物种也会变得更常见。川金丝猴就属于旗舰物种,保护好它们,对秦岭而言意义重大。”乔冰勃介绍说。
目前,周至保护区的川金丝猴数量,约占秦岭地区川金丝猴总数的1/3。据介绍,与大熊猫、川金丝猴伴生的其他物种也有可喜的增长,如羚牛由最初的400余头增长到599头,金钱豹数量达到了10只左右,朱鹮也频繁现身。
“目前,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正逐步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多年的连续监测显示,秦岭重点旗舰物种得到有效监测保护,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持续扩大。”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四级调研员傅晨介绍。
除了保护、监测等科研工作外,关于川金丝猴的科普宣讲也在常态化开展。
“我们会拍一些川金丝猴的照片,进行科学宣讲,让更多人了解川金丝猴,唤起社会公众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和热爱。”刘姝麟说。
(肖颖 胡静 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