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武汉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6450项,合同金额近40亿元;推动专利转化运用683件,转化金额3.28亿元;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共建校地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31个……一项项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武汉理工大学将高校创新资源优势同产业转型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动能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武汉理工大学深入实施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鼓励科技人员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力求培育一批高质量基础专利和高价值专利组合,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技术供给的前瞻性、精准性。”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孙华君表示。
革新技术变废为宝 钢渣作为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长期以来一直是钢铁企业和环保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然而,在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的潜心钻研下,钢渣实现了从废弃物到宝贵资源的华丽变身。
“借助专利技术,废弃物也能‘摇身一变’成为宝贝。”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吴少鹏介绍。以沿海地区为例,这些地方湿度较大,属于盐雾地区,其沥青路面常常遭受严重的水损害,而钢渣恰好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钢渣呈碱性,其表面的微孔能够吸收较多的结构沥青,与沥青的粘附性很强。”吴少鹏介绍。
但在实际应用中,现有的钢渣集料加工工艺存在不少问题。生产出的集料不仅规格变异性大、棱角性不足,而且由于钢渣组分变化波动较大,各批次钢渣的成分与性能差异明显,导致钢渣集料的稳定性难以保障。
面对这些挑战,吴少鹏团队展开了针对性研究,成功创新了钢渣集料的生产方法。他们通过增加预均化工艺,有效保障了钢渣集料的性能稳定;同时增加颗粒整形工艺,显著提高了钢渣集料的棱角性,大幅减少了针片状含量。目前,这项创新生产方法的专利申请已获得授权。“随着钢渣梯级利用技术的不断创新,钢渣的应用范围还将进一步拓展。”吴少鹏表示。
2024年,在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的积极推动下,吴少鹏团队与安徽博茂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博茂公司”)顺利对接,以专利许可的方式将“一种抗水损害沥青混凝土”“一种钢渣集料生产方法”这2件专利转让至博茂公司,使得钢渣梯级利用技术成功落地应用。
体系融合提升质量 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高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吴少鹏团队的案例,生动展现了武汉理工大学以高价值专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融合发展的实践成果。
“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体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孙华君介绍,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大事项实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形成了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相互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
为完善知识产权质量管理体系,学校构建起纵向贯通“学校—学院—科研团队”的组织领导体系,通过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融合来推动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创造。
那么,如何确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质量标准呢?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武汉理工大学高价值专利培育指引》,对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
同时,学校建立了完善的专利质量评估体系,及时发现专利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升专利质量。“我们还专门建立了专利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组织开发并设定了武汉理工大学专利分级分类评价模型和标准,并完成了学校有效专利的分级分类工作,显著提高了专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孙华君表示。
要素流通促进转化 为有效促进知识产权数据要素的流通,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开发了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平台。该平台整合了职务科技成果披露、专利申请前评估、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知识产权运营转化等多项核心功能。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鲁建峰对此感触颇深:“以往,科研团队申请专利,从创意提案到最终提交,往往需要耗费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借助这个平台,仅需半天就能完成。”
自平台上线以来,成效显著,累计披露登记科技成果4986项,完成专利提案申请7118项,专利申请前评估6016项。其中,评估通过4705项,1311项经评估后认定未达到申请条件,不再申请。“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高校专利申请质量,减少了无效申请和低质量专利数量,还大幅节约了专利申请成本。”孙华君介绍。
此外,武汉理工大学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节点一平台”知识产权管理运营机制,并先后出台了《武汉理工大学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武汉理工大学职务科技成果披露暂行规定》《武汉理工大学专利申请前评估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助力推动专利的转化运用。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培育高价值专利是关键。我们深知,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我们将继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发挥知识产权技术供给功能,以技术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发洲表示。
(赵振廷 马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