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启蒙教育在激发幼儿求知欲、增添探究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合群协作意识、引领未来发展等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对于国家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还是对于家庭培育勤于思考、乐于钻研的下一代而言,探索幼儿科技启蒙教育的优化路径都有着深厚的实践需要和价值土壤。
提高全社会思想认识,多方位创造条件。全社会要提高对幼儿科技启蒙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构建良好的成长氛围、教育环境和实践环境等,以创造更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加强科普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科学家典型事迹等手段,不断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氛围;可以建设科普场馆和实验室,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通过搭建多元化科研平台,营造科研氛围,以及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体验空间。同时,需要学校和家长充分保护幼儿对于科技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校和家长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方向,带领他们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寻找植物标本,观察昆虫、植物,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家庭实验,以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等。
融进日常点滴生活,多角度激发热情。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要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或书本。老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四季更替、日月星辰、潮起潮落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如电脑、手机、遥控汽车的工作原理,让他们在生活场景中感悟科学的魅力。同时,老师和家长还可以鼓励幼儿结合生活中的物品亲手实验,并参与小工程设计活动,如用积木搭建小房子、制作手工风车、纸杯传声筒等,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以培养空间感知能力、动手实操能力,以及工程设计意识。再者,老师和家长带领幼儿到校园、动物园或自然景观中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感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观察的同时,鼓励他们发散思索、大胆想象,提出隐藏在其中的奥秘和科学小常识,并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提升观察力和对科技的感知力。
不断丰富教育资源,激发幼儿科技兴趣。幼儿科技启蒙教育的资源丰富,需要深入挖掘适合幼儿的综合项目。学校和家长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科技馆、自然博物馆、湿地公园、国家公园等场馆资源开展科学体验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要充分发挥当地图书馆、新华书店、藏书楼等文化资源,通过参观科学玩具、组装简易装置、电子积木立体拼装、观看科普视频等,对幼儿开展科技启蒙教育,不断提升科技文化知识储备。随之,学校和家长要不断丰富适合幼儿阅读的科普书籍库,并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故事、科技人物的育人作用,如阅读插图丰富、简单易懂的科学故事书,讲解“工匠祖师”“土木建筑鼻祖”鲁班小时候的小发明等。通过将科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漫画或故事中,使得科学知识更加生动亲切。再者,可以鼓励幼儿适时参加科普讲座或者夏令营等活动,与同伴一起学习、交流,互相激发、深度展示自我。
持续创新教育方法,提升科技启蒙教育质量。持续创新科技启蒙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根据幼儿成长规律提升科技启蒙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学校和家长可以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教育资源、互联网平台和人工智能等,为幼儿提供更加生动活泼、欢乐有趣的学习感受。例如,通过智能机器人、多媒体工具和智能玩具等,不断激发幼儿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欲望,而且还能学到相关科技知识,并培养动手思考和操作能力。同时,在科技启蒙教育过程中,要用启发性思维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主动推理和积极实验,进而自己去解开心中的科学疑惑。再者,学校和家长带领幼儿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科技运用小问题,增强对科技的理解,以及自身价值的认可。比如,教师和家长带领幼儿观察光的现象和原理,结合太阳光照在水面形成的反射,让幼儿去反思光源、反射物,以及观察角度的重要性。
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建强幼儿教育人才队伍。教师是决定幼儿科技启蒙、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全社会要积极构建覆盖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科研探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科学教育培养模式,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启蒙教育的教学能力。学校可以通过设立“科技名师工作室”“科技教师工作站”“院士专家报告团”等平台和组织,安排幼儿教师参加科技启蒙教育教学研究、科技启蒙课程开发、校际交流研讨等培训活动,不断提升科技启蒙教育的思想认识,丰富教学经验,提高幼儿科技启蒙教育质量。同时,要注重教师梯队培养,发挥传帮带作用,打造一支热爱科学、年龄合理、素质优良、光荣传承的教师队伍。再者,全社会要为幼儿科技启蒙教师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其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使其更好地体现自我价值,进而以更大的信心和精力投入到幼儿科技启蒙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