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传承西迁精神的巾帼力量
——记西安交通大学女教工志愿者的使命与担当
  在交大西迁博物馆的展厅里,活跃着一支特别的讲解队伍。
  她们有的是西安交大读书、工作、数十年的生命与西安交大结缘的教职工,有的是继承父辈未竟的事业继续在西安交大发光发热的西迁子女。她们是一群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声音传递精神、用行动践行信念的西迁精神新时代传承者,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认真与执着谱写着新时代西迁精神传承的巾帼华章。
   以声音为媒,百场讲解点燃精神火种
  自2018年3月加入首批志愿讲解队以来,刘杨累计完成超过160场讲解,成为馆内首批“金牌讲解员”之一。
  她的讲解以展品为线索,结合自身经历,以独有的感触与视角将西迁故事娓娓道来。面对观众,刘杨常以一张老照片、一件实物为引子,如西迁专列乘车证、钟兆琳的眼镜、钱学森的信件等,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西迁精神具象化,让听众仿佛置身于60多年前黄沙漫天的创业现场,穿越历史感悟艰难岁月奋斗的风华。
  “每一次讲解都是与西迁先辈的对话,我要让冷冰冰的文字蜕变为有温度的生命。”刘杨认真读过几乎所有出版的西迁书籍,对学校、对老师的深厚感情与热爱,沉淀为她讲解的风格和灵魂。来访观众无不被她声情并茂的讲述所感染,许多人在离馆时眼眶湿润,感慨“只有对母校的挚爱,才能讲解得这么动人”。
  徐正红的父亲、舅舅和舅妈都是西迁人,舅舅陈瀚教授也是15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老教授之一。父辈们无怨无悔的家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激励着徐正红,她说:“这是我和西迁一种无法割舍的联系。我熟悉西迁的故事和人物,敬佩这些前辈,更有责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那一段历史,去传扬西迁精神。”她最喜欢为老校友和西迁老教授们讲解,“他们会给我讲很多过去的故事,看着老照片,回忆那时候的生活,我们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
  以行动致敬,传承西迁师者的精神遗产
  作为期刊中心的编辑,刘杨在工作中与西迁老教师有着密切接触。她深知,西迁精神不仅是档案书籍中的历史记忆,更是在一代代交大人身上薪火相传的血脉基因。在参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编辑工作时,她常主动挖掘老教授们的学术历程,将他们的科研坚守与西迁精神结合,让学术成果与精神传承相得益彰。她说:“老教师们是活的‘西迁史’,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是精神的火种。”
  作为电气学院的副教授,徐正红在本职工作中也自觉成为西迁精神的新传人。她认为,好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教会讲清,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言传身教。传承交大文化血脉与精神,把自己的专业与传承父辈精神融为一体,是她这样“生在交大、长在交大、学在交大”后“继续奉献交大”的西迁子女的理想选择与归宿。
   巾帼担当,柔肩承重书写传承新篇
  在西迁精神传承的队伍中,女性力量尤为耀眼。作为交大西迁博物馆最早的一批讲解志愿者,刘杨与徐正红等以女性的细腻视角,挖掘西迁故事中的人文细节,赋予西迁精神以柔性的温度,共同构成了西迁精神传承矩阵的核心力量。
  刘杨虽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但仍是2024年新组建的“银龄讲解队”的中坚力量。她为“银龄讲解队”新吸纳的退休姐妹们示范讲解,有问必答,不遗余力。
  2024年暑假,交大西迁博物馆学生讲解员大批毕业离校,“银龄讲解队”不顾酷暑扛起大梁。刘杨、徐正红一天讲解2场,虽然身体精力大不如前,但支撑她们的,是数年不变热情如初的朴素信念——为更多人讲述西迁故事,传扬西迁精神。她们用点滴行动诠释着“饮水思源”的交大传统,书写着新时代西迁传承的新篇。
  讲解队志愿者的双重身份,跨界耕耘,恰似西迁精神的缩影——既有埋头苦干的坚守,也有面向时代的担当。她们以巾帼之姿,承前辈之志,在新旧时代的交汇处,为西迁精神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正如刘杨在她第100场讲解时所言:“我愿做一粒火种,把西迁的故事讲给世界听。”这粒火种,正以燎原之势,照亮更多人爱国奋斗的征程。

(刘文丽 杨凌)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