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作为中华民族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文化区域,承载着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其“现代文化创新试验田”的定位不仅是对关中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梆绞舞的活态传承是区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其传承与创新、产业集聚与协同发展、科技赋能与生态构建需要一个由人、环境、社会协同构建的文化生态系统,实现从“文化持有者”到“文化共创者”的主体性转化。
文旅融合开新局 非遗传承现生机
西咸新区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承载区,依托“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地理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持续上升,形成了以周秦汉唐文化为脉络的文旅产业集群。
梆绞舞这一源自秦汉军阵的非遗项目,凭借其“金戈铁马显雄浑,丝竹管弦见婉约”的独特艺术形态,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展现出特殊价值。实地调研数据显示:区域内已建立10个传习基地,年均开展祭祀展演、景区驻场等文化活动30余场,培育出“周陵春秋大典”“秦汉战鼓艺术节”等特色IP。特别在2023年西咸新区推出的“非遗文化走廊”项目中,非遗文化展演与遗址公园游览等相结合,使游客停留时长平均增加1.8小时。
然而,非遗传播呈现“三高三低”特征:政府主导占比高、线下展演频次高、老年受众比例高,市场参与度低、数字转化率低、青年群体触达率低,凸显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迫切需求。这种结构性矛盾在文旅消费升级背景下愈发显著,西咸新区重大节假日和年度游客总量不断攀升,但非遗文化体验项目消费占比不高,转化效率亟待提升。
传播瓶颈需突破 多维困境待纾解 研究发现,梆绞舞传播存在三重结构性矛盾:传播主体单一化与受众需求多元化矛盾,传承人平均年龄较高,青年传承者偏少,导致创新动能不足;文化本体固化与现代表达冲突,传承剧目保持原生形态,缺乏符合新时代审美的改编作品;传播渠道传统化与数字生态脱节,新媒体传播占比不足。当前,18—45岁群体对科技化、平台化、数字化的体验需求率高,但现有非遗文化的传播体系满足度比较低,供需错位问题突出。非遗文化+科技创新、平台推广、数字迭代,对消解“文化距离困境”起着关键作用,从“文化持有者”到“文化共创者”的主体性转化,为传承和传播体系重构指明了方向。
理论架构指方向 模型构建夯基础创新探索“文化基因-传播价值”双螺旋模型,是形成历史文脉解码与当代价值创造动态耦合机制的有效解析路径。文化基因链包含三重解码:从历史价值维度建立断代谱系,考证梆绞舞从秦代“武舞”到唐代“燕乐”演变轨迹;从艺术特征维度完成系列核心动作的数字化捕捉,构建包含18种曲牌的音乐基因库;从精神内涵维度提炼“尚武崇文”的文化标识,开发主题叙事体系。传播价值链侧重三大创新:内容生产端实施“传统元素现代表达”工程,开发《秦风汉韵》等数字剧集;渠道拓展端打造“三带四核”矩阵,沿渭河文化带建设多个沉浸式展演中心;在产业转化端设计非遗文创衍生、体验经济、数字创新、教育传承、品牌赋能、文旅融合的“六大体系”,完成产业闭环、价值叠加、科技赋能等建设形态。西安博物院“数字汉服”项目的成功证明:文化IP的现代转化可使商业价值提升3—5倍,可为模型应用提供实践参考和佐证。
创新路径谋发展 多措并举增效能
实施“四化提升”的传播体系重构工程:
数字化传播工程: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秦汉演武场景,开发NFT数字藏品,建立区块链确权系统。如2023年甘肃首部原创“数字乐舞”融合项目《敦煌妙音》是“推开甘肃的门”系列文化IP的首部作品,通过动作捕捉技术生成虚拟形象,使线上参与人次突破600万。
场景化体验工程:在昆明池、诗经里等景区打造行进式实景演艺,设计“角色扮演+文化体验”融合产品,增加沉浸式、参与式、体验式消费项目。
年轻化培育工程:与驻地12所高校共建非遗工坊,开发梆绞舞主题剧本杀、国潮服饰等产品,开发“青春版梆绞舞”项目,通过电子音乐改编使青年受众参与传播传承。
产业化延伸工程:构建“文创开发—品牌授权—衍生服务”产业链,推出文创蓝牙音箱、仪仗队盲盒等产品,通过梆绞舞演艺项目带动周边消费增长,推动产业联动效益提升。
保障机制筑根基 协同发展促长效
构建三维生态体系建设:长效发展的制度保障,构建“政策—人才—市场”三位一体保障机制,政策层面制定“西咸非遗保护制度”,设立专项基金,创新“非遗贷”金融产品;人才层面实施“新匠人计划”,建立传习基地和传承人分级认证体系,培育既通晓传统技艺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市场层面成立非遗文旅联盟,搭建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参考曲江新区“文化+”模式,通过土地置换、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企业参与传播体系建设,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实时评估传播效果,实现梆绞舞等非遗品牌价值文旅融合的消费效益。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语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播力提升本质上是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能力建设。未来,西咸新区需在知识产权保护、跨界人才培育、数字基建投入等方面持续深化,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25YB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