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对于提升国民素养、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梯队以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然而,科普产业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态势尚显不足。在此背景下,亟待政府与企业两大关键主体层面协同发力,全力推动科普产业发展,逐步构建起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来,中国科普事业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征程,历经四十余载的不懈探索与砥砺前行,科普事业成果斐然。
然而,科普事业仍面临由主体、资金因素等带来的一系列困境。一是科普工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积极性不高。重大科普活动、科普服务建设多由政府部门带动,非营利性科普机构等社会主体参与度较低。二是政府资金投入巨大,社会经费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循环发展经营机制,社会资本投资意愿明显不够积极。科普经费的来源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现有科普事业的发展需求。
作为公益科普事业的有机延伸与重要补充,科普产业以独具特色的科普内容和优质的科普服务,精心打造核心产品,旨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指出“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为科普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为其稳步前行铺平了道路。
当前,实现科普设施、科普产品与科普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推动科普产业化发展,已成为更好地发展科普事业的重要手段,更是科普事业在发展进程中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保障循环发展机制良性运转的关键举措,对于科普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不同于其他科普服务项目,“嗨科学”科普集市项目自启动之初便将焦点精准聚焦于科普产品与服务的全链条发展,在设计、生产、供应以及销售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精心策划,尤其在销售环节投入了大量心血,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与营销策略,激发公众对科普产品的兴趣,有效地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产业化。
位于西安高新区的3D打印工厂负责人张晓刚的经历为“嗨科学”科普集市的产业带动效应提供了生动注脚。该工厂深耕工业打印领域,凭借高精度工业3D打印机及优质打印材质,在塑胶跑道、运动鞋底、手表腕带等产品上占据市场优势。然而,近年来受经济形势波动影响,传统业务面临严峻挑战,企业被迫转型,该工厂将业务拓展至玩具、文具等产品生产领域。
2024年,3D打印工厂参与“嗨科学”科普集市后,产品迅速走红。这不仅助力企业实现经济突围,还大大激发了群众对科学技术的探索热情。此外,企业顺势推出工厂参观体验活动,吸引群众亲身体验3D打印技术,进一步深化科普效果,拓展科普边界。
截至2024年底,“嗨科学”科普集市项目组织了十场不同主题的特色活动,二十余家企业参与活动,十余类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参展,受益群众超两万人次,合作单位均达成创收目标。
“嗨科学”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
首先是集市模式的限制。每一场活动能否成功落地,在很大程度上被场地以及客流量这两大因素所左右。再者,受限于本地科普产业的发展模式,诸多参与单位的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以围绕品牌宣传的文创产品为主,群众消费的意愿并不高。
最后,很多销售人员缺乏市场经验,不擅长直接与顾客打交道,没有在现场科学体验这一营销模式上下功夫,未能达成市场预期,错失诸多提升业绩的良机。
一个产业存在难题,也同样充满机遇。“嗨科学”科普集市以“科普产业化”为核心发展理念,将科普宣传与产供销紧密结合,不仅满足了参与单位的宣传需求,还保障了其品牌效益与经济收益。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科普宣传的局限,实现了科普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产品方面,“嗨科学”科普集市注重产品的科普性和实用性。通过加强与各知名大学设计学院的合作,协助各参与单位设计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科普类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能够宣传各单位的品牌,更重视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更加贴合市场需求。
在运营模式上,“嗨科学”科普集市也进行了创新。为了降低成本、拓宽渠道,集市化整为零,通过门店合作与摊主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市场。自2024年8月起,“嗨科学”科普集市的工作人员下沉市场,积极联络各中小学附近的文具店以及人流量大的社会集市摊主,委托销售集市合作企业的优质科普产品。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店主和摊主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表示,畅销产品同质化与竞争激烈一直是大家比较困扰的问题,而“嗨科学”科普集市提供的优质科普产品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种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不仅解决了集市活动受场地和人流限制的问题,还使得更多优质的科普产品能够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作为西安本土的科普产业化品牌,“嗨科学”科普集市在运营过程中不断实践与摸索,致力于打造西安科普产业化服务名片。其实践经验不仅为科普宣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也为科普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