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海琴)3月27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获悉:“十四五”以来,我省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工作,2024年首次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年度评估工作,在5个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试点工作。
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李旭辉介绍,省生态环境厅基于遥感影像和地面样地监测等,每年对全省生态质量开展监测评价,“十四五”以来,全省生态质量基本稳定。2024年首次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年度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为“轻度好转”,表明我省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弱,自然生态系统较为稳定;完成我省全部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第一轮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秦岭区域等作为重点,每两个月开展一次遥感监测,对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线索进行核查,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小毛病”发展为“大问题”;每年联合省林业局等部门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将重点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将重大生态破坏问题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不断传导生态保护监管压力。
此外,省生态环境厅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印发实施了《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务,推动重点任务落实。2024年完成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积极推荐我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治理、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具有典型性、创新性、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参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目前,我省共有6个案例入选。
“下一步,我们将以秦岭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及自然保护地为重点,持续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履行生态保护监管职责;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落实,不断提升我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李旭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