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艺术家郭伟琴:以鼓为笔,绘就文化新章

陕西科技报

2025年元宵节在甘肃进行腰鼓汇演

郭伟琴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合影

《再回延安》片段

黄土文化与海洋的碰撞

 安塞腰鼓表演者在和平号邮轮上合影留念

安塞腰鼓表演者郭伟琴

延安红街千人腰鼓体验现场

陕西省优秀群众文艺团队“百团汇演”省级成果展示暨陕西省优秀民间锣鼓展演
  3月20日,春天的阳光轻轻地洒在延安的土地上,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城市,处处洋溢着生机。在延安红街的腰鼓培训基地,郭伟琴身着传统的陕北服饰,眼神中透着陕北汉子特有的质朴与坚毅,嘴角挂着亲切的笑容,整个人散发着安塞腰鼓独有的活力与热情。
  黄土高坡上的腰鼓梦
  郭伟琴出生于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这里的土地上浸润着浓郁的陕北文化,安塞腰鼓那激昂的鼓点就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他。儿时的他,常常看着村里的长辈们打腰鼓,那有力的臂膀、灵动的步伐和震天的鼓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热爱的种子。“小时候,只要一听到腰鼓的声音,我就会放下手中的事,跑过去看,一看就是好久,怎么看都看不够。”郭伟琴回忆起童年时光,眼中满是眷恋。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热爱愈发浓烈。农忙之余,他总是在自家窑洞前练习腰鼓,从最初的模仿到后来的不断钻研,他的腰鼓技艺日益精湛。“干活累了,心里烦了,打一通腰鼓,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没了,感觉整个人都充满了力量。”腰鼓不仅是他的爱好,更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农田到舞台的华丽转身
  曾经,郭伟琴过着“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他家地处偏远村落,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那时候,家里主要种玉米和土豆,收入微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看着父亲日渐衰老,我很想改变这种状况,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生活的困境让郭伟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高桥镇的扶贫干部带来了一个改变郭伟琴命运的消息——安塞有免费的民俗文化技能扶贫培训班,学好了出去表演就能挣钱。“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一下子就燃起了希望。我从小就喜欢打腰鼓,如果能靠这个挣钱,那简直太好了。”郭伟琴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培训班。
  在15天的培训里,郭伟琴如饥似渴地学习。他的天赋和努力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在专业指导下,他的腰鼓技艺实现了质的飞跃。“培训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老师们教给我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对安塞腰鼓文化的深入理解。”培训结束后,他顺利加入了安塞的一家文化演出公司,踏上了演艺之路。
  “刚开始演出的时候,心里特别紧张,生怕自己出错。但当我走上舞台,看到观众们期待的眼神,听到那熟悉的鼓点,我就不再害怕了。”郭伟琴说,“演出结束后,听到观众们的掌声和喝彩声,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从一个普通农民到舞台上的表演者,郭伟琴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开阔了眼界,收入也大幅提高,过去种地一年只能挣几千元,如今演出一年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这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闪耀在各大舞台的腰鼓手
  郭伟琴的艺术生涯中,有许多难忘的高光时刻。2009年10月1日,对他来说是一个无比荣耀的日子,他有幸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千人安塞腰鼓表演《欢乐道情》曲目。“站在国庆阅兵的舞台上,面对全国人民,我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激动。那一刻,我深知自己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安塞的腰鼓文化。我要把安塞腰鼓的魅力展现给全世界。”郭伟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同年10月28日,他亮相于广西南宁大地飞歌民歌节,将安塞腰鼓的豪迈与激情带到了南方城市。“在广西演出时,当地的观众对安塞腰鼓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他们被我们的表演所震撼。演出结束后,很多人都来询问关于安塞腰鼓的事情,这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这次经历让郭伟琴深刻认识到安塞腰鼓的魅力和传播价值。
  2010年,郭伟琴带队参加全国健身腰鼓大赛,凭借出色的团队协作和精湛的技艺,一举荣获全国一等奖。“这个奖项不仅是对我们团队的肯定,更是对安塞腰鼓文化的认可。”这次获奖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安塞腰鼓文化的决心。
  此后,郭伟琴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大重要活动中。2011年,他带团登上香港赛马会的舞台,将安塞腰鼓的热情传递到了香港;2019年国庆70周年庆典、2021年陕西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都有他和团队活跃的身影;2023年,他参与延安市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用腰鼓为残疾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传递力量与温暖。
  除了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郭伟琴还活跃在影视领域。他参与了《延安印象》《金格灿灿彩》《白鹿原》《红星照耀中国》以及大型纪录片《重生》等影视剧的拍摄。“通过影视镜头,安塞腰鼓可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更多的人了解陕北文化。虽然拍摄过程很辛苦,但能够让安塞腰鼓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我觉得一切都很值得。”郭伟琴说,每一次参与影视剧拍摄,都是对安塞腰鼓文化的深度传播。
   安塞腰鼓的海外之旅
  2025年春节,郭伟琴和他的团队踏上了前往德国法兰克福的征程,参加法兰克福欢乐春节庙会。“接到邀请时,我特别兴奋,也感到责任重大。这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我们一定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为了这次演出,郭伟琴和团队成员们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从服装道具到表演细节都反复打磨。
  在法兰克福欢乐春节庙会上,他们的表演成为了全场的焦点。激昂的鼓点、豪迈的舞姿,让在场的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当我们在舞台上表演时,我看到台下观众的眼神中充满了惊叹和赞赏。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郭伟琴说,尤其是看到那些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更加明白这次表演的意义。
  中国驻法兰克福旅游办事处向他们发出感谢信,感谢他们将安塞腰鼓这一非遗艺术带到德国,为中德文化友谊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让安塞腰鼓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郭伟琴表示,这次经历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他要成为安塞腰鼓文化的传播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艺术。
  让更多人了解安塞文化
  如今,郭伟琴在延安红街设立了自己的腰鼓培训基地。走进培训基地,墙上挂满了他和团队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展示架上摆放着精美的腰鼓和相关的文创产品。“选择在红街设立培训基地,主要是这里举办的各类活动多、宣传力度大,每天都有游客前来,为我们传播安塞腰鼓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郭伟琴说。
  在延安红街的安塞腰鼓店内,郭伟琴经常向游客介绍腰鼓的内涵和历史。“安塞腰鼓据考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陕北人民精神的象征。它气势磅礴,刚劲奔放,充分表现了陕北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朗的性格。”通过他的讲解,游客们对安塞腰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喜爱这一民间艺术。“很多游客听完我的介绍后,都对安塞腰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还会购买一些腰鼓纪念品回去。”郭伟琴说,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对安塞腰鼓感兴趣,他感到非常欣慰。
  除了向游客介绍腰鼓文化,郭伟琴还在培训基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腰鼓爱好者,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安塞腰鼓,让这一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郭伟琴说,他的学员们来自不同的年龄层和职业,有学生、上班族,还有退休的老人,大家因为对安塞腰鼓的热爱而相聚在一起。
  郭伟琴说:“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我要做的就是发现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腰鼓技艺。”在培训过程中,郭伟琴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员的不同基础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看到学员们在自己的指导下不断进步,郭伟琴感到无比自豪。
  在发扬安塞文化的道路上前进
  回顾自己的艺术之路,郭伟琴感慨万千。从一个热爱腰鼓的农民子弟,到如今的安塞腰鼓表演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安塞腰鼓一级教练、安塞腰鼓郭伟琴传习所负责人、延安心随鼓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家乡的培育,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广大观众的喜爱。我要把这份感恩化作动力,继续为安塞腰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郭伟琴说。
  展望未来,郭伟琴充满信心。他表示,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将安塞腰鼓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在表演形式、音乐编排等方面进行创新,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让安塞腰鼓更具时尚感和吸引力。“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要让安塞腰鼓跟上时代的步伐,吸引更多年轻人。”郭伟琴说。
  同时,他也将继续投身于安塞腰鼓的传承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传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只有培养出更多热爱安塞腰鼓的年轻人,让安塞腰鼓成为一张闪耀世界的中国文化名片,这一艺术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郭伟琴说。

(刘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