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高血糖致病,低血糖致命”。低血糖不但能在短时间内引起不适,严重者甚至当场会有生命危险。
低血糖为什么会致命?
目前对低血糖生化检测阈值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对于已采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而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诊断标准一般为血糖≤2.8mmol/L。
当血糖水平急剧下降时,患者常以交感神经兴奋或神经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如果低血糖状态持续得不到纠正,血糖浓度更低时可能会出现癫痫样发作、昏迷、死亡等。
低血糖还有哪些危害?
不利于糖尿病的管理:低血糖发作后,患者会对低血糖产生恐惧感,对降糖治疗产生担心,进而降低治疗的依从性,使得长期维持血糖控制达标变得更加困难。
血糖自我调节机制受损:低血糖反复发作会导致相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机体对低血糖的自我调节能力受阻,难以维持血糖稳态。
降低生活质量:低血糖反复发作,会导致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降低,影响躯体健康、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等维度。
损害人体重要器官: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依靠葡萄糖氧化供能,低血糖时葡萄糖缺乏,会导致大脑功能失调,也可能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受体,引发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肌耗氧量增加等,进而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
低血糖风险人群有哪些? 饮食不规律者:经常不吃早餐、过度节食或长时间空腹,身体无法及时补充糖分,糖原储备不足,能量消耗过多时容易出现低血糖。
剧烈运动者: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会使身体消耗大量的能量,若未及时补充糖分,容易导致低血糖。
孕妇:怀孕期间,孕妇身体的代谢需求发生变化,对葡萄糖的需求量增加,若不合理补充碳水化合物,容易出现低血糖。
酗酒者:酒精通常会损害肝功能,抑制肝脏糖原的分解,导致身体难以及时补充血糖。且酒精会干扰大脑对低血糖的感知,增加发病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时,剂量、时间不当,或用药后未及时进食,加上自身血糖调节机制缺陷,特殊情况下血糖波动大,容易引发低血糖。
肝肾功能不全者:肝脏负责糖原代谢,肾脏参与葡萄糖调节。当肝肾功能受损时,无法有效维持血糖平衡,如严重肝病患者糖原储备不足、肾功能不全者无法正常对葡萄糖进行重吸收等,都可能引起低血糖。
发生低血糖时如何应急处理? 立即补充糖分:选择葡萄糖片、果汁、蜂蜜等可以快速升糖的食物,通常5分钟左右就可见一定改善。
10分钟后补充复合碳水:症状缓解后,可食用全麦面
包、苏打饼干、小碗燕麦粥等缓释碳水,帮助维持血糖稳定。
立即停止活动并静卧休息:在安静状态下保持平卧或坐姿,避免突然站立或行走,防止跌倒或二次伤害。
及时复测血糖:进食含糖食物15分钟后,用血糖仪测血糖。若血糖仍低于3.9mmol/L,再次吃适量含糖食物,继续监测。
平时如何预防低血糖?
饮食结构调整:低血糖频发者可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每3—4小时进食一次。正常人要按时吃一日三餐。确保每餐都包含优质蛋白、复合碳水和健康脂肪,例如全麦面包搭配鸡蛋和牛油果,以维持血糖平稳。
避免饮酒和熬夜:酒精会抑制肝糖原分解,空腹饮酒极易诱发低血糖,因此要避免饮酒。同时要保证充足睡眠,因为作息紊乱可能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节律,进而影响血糖的稳定。
合理安排运动: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运动中要关注身体状态,避免运动时间过长。大量运动后可以适量饮用运动饮料,补充身体所需。
规范药物使用:糖尿病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降糖药。同时结合药物控制血糖的情况,调整进餐时间。
规律监测血糖水平:对于有低血糖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养成定期测血糖的习惯,了解自身血糖波动规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避免突发低血糖。
随身携带应急包:对于容易出现低血糖的人群,可准备应急包并随身携带,应急包里面可以准备葡萄糖片、饼干、急救卡等。
定期体检监测: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检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健康状况。
(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