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科学精神导向下教材的创造性实践研究
西安市西光中学 孟娟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的目标已从教授知识转向发展核心素养,当前青少年成长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其需求。部分学生反映:“课堂理论与社会现实脱节,实际问题难以解决。”这一矛盾凸显了教学改革的紧迫性。教师需基于课标与学生发展需求,调整教材内容,结合科学方法与生活化案例,使教学活动更具实践性与启发性。创造性使用教材,既是课程的二次开发,也是科学教育理念与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融合科学思维与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中需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参与意识与探究兴趣。例如,道德与法治学科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传授、能力发展与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时,可引入科学思维方法: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逻辑推理—实践验证”的流程,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在“犯罪与刑罚”一课中,以“孕妇坠崖案”为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件细节,提问:“丈夫的行为是否违法,需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引导学生结合法律条文进行逻辑分析,培养其法治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科学化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
  案例教学需兼顾典型性与创新性,贴近学生生活且符合科学教育规律。教师在案例准备中应注重以下环节:
  1.案例选择:选取社会热点或真实事件,如“网络暴力”“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2.科学分析框架:通过“问题提出—资料收集—逻辑论证—结论反思”,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
  3.核心素养融合:在案例讨论中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培养,例如通过辩论探讨“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增强学生辩证思考能力。
   三、单元导语的逻辑整合与知识网络构建
  单元导语是教材内容的高度凝练,教师需科学利用其逻辑框架,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知识网络。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为例:
  1.导语解读:单元导语在教学中起着总领全局的作用,是教材编者对单元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单元导语开展有效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避免流于形式,使初中道德与法治在单元导语的指引下实现高效学习。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制度优势,增强国家认同感。结合核心素养中的“国家意识”设计探究任务:对比中外政治制度,用数据说明我国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基础知识,通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合学生反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教学是否有效?
  例如,“坚持宪法至上”,从大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理解权利和义务”,将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导语使用如下:本文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为例,具体谈一下各课的导语使用方法。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单元导语中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最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知识网络构建:依据课程标准,国家意识是指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是公民的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将单元内各课内容(如“基本制度”“国家机构”)通过思维导图串联,强调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例如,以“宪法为核心”为主线,梳理制度、机构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与法治观念。宪法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国家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质就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依据宪法设立的国家机关,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作为中国公民,我们要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了解国家机构的性质与职责,增强制度自信和国家认同,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基于“一些学生对我国社会制度不够自信”解决制度自信问题:受西方舆论、文化和价值观影响,有的学生对我国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不够自信甚至不愿认同,有的学生欣赏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
   四、教学实践效果与核心素养提升
  通过科学化教材开发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生反馈显著改善:知识整合能力增强,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网络,解决“知识会但题不会”的困境;学习动机提升,案例教学与科学探究激发兴趣,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学生喜爱的科目;核心素养内化,通过制度对比、案例分析等活动,学生逐步形成国家认同、社会责任与科学精神。
  五、结论
  创造性使用教材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科学思维与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教师需立足课标,通过案例教学、逻辑整合与知识构建,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唯有如此,道德与法治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思想灯塔,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