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波动大的时候就想找东西吃?尤其偏好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即使撑得难受也停不下来?医生表示,这类以调节情绪为主要目的而非满足生理饥饿的进食行为,称为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是指个体在体验负性或特定正性情绪时,通过进食行为来寻求心理慰藉或获得短暂情绪缓解的一种应对机制。
常见诱因包括压力、愤怒、焦虑、孤独、疲惫、无聊,甚至是愉悦、兴奋等心理状态。此时,食物已经从单纯的营养摄入工具转变为调节情绪的“替代性工具”,有着让自己开心起来或冷静下来等功能。
研究发现,情绪性进食者倾向于选 择 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冰激凌、蛋糕、油炸食品等,此类食物可快速促使大脑释放多巴胺,从而带来即时的愉悦感与情绪安慰。这种“情绪—进食—短暂缓解”的模式不仅无法真正解决情绪问题,还可能导致肥胖、代谢综合征等身体疾病,并加剧原有的焦虑、抑郁情绪,陷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如何有效干预情绪性进食问题?
首先可以试着觉察情绪的来源,通过情绪日记、心理反思等方式,明确触发进食的情绪诱因,如工作学业压力、人际冲突或自动性的自我否定等,接着寻找可替代的情绪调节策略。用非进食方式进行情绪调节,例如散步、运动、听音乐、冥想、绘画、与朋友聊天等。另外,可以练习正念饮食,在进食过程中保持觉察,关注食物的外观、气味、口感与咀嚼过程,培养对饱腹感和食欲的敏感性,在适当的时间场合吃让自己身心愉悦的食物,从而减少无意识进食行为。最终目标是建立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保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和规律运动有助于稳定情绪和降低进食冲动。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帮助个体识别情绪性饥饿、调整非适应性饮食行为,从而实现情绪和饮食的良性管理。
(据《华商报》)